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滁州:山清水秀挽乡愁 定远县池河镇岱山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2015-12-02 10:31  来源: <a href="http://chz.wenming.cn/tpxw/201512/t20151202_2164018.htm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青山绿树碧瓦,小桥流水人家,新道轻风鲜花。夕阳西下,休闲何须天涯。”远处,青山清晰可见;近处,绿树掩映的一栋栋双层农家别墅错落有致,拱桥下、小溪里绿水潺潺,夕阳下鲜花前洁净的村道上,人们沐浴轻风迈着悠闲的脚步;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农民文化广场、篮球场、停车场、休闲山庄、为民服务中心、幼儿园……设施一应俱全。走近依山傍水的定远县岱山新村,犹如一幅充满现代气息又不失悠静的精美画卷映入眼帘。

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走进美好乡村”文艺演出于10月16日在这里精彩上演,为这风景如画的乡村添上了美妙的一笔。

岱山新村位于定远县池河镇东6公里,东依岱山山脉、西傍岱山湖,紧邻S311省道,总规划面积467亩。其中特色农业、林业、养殖业237亩,建设用地230亩。新村建设安置房260户,农民廉租房8户。岱山新村建设遵循“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绘就山清水秀美好画卷,倾力打造国家级美好乡村示范点。2014年7月21日,定远县“岱山新村”美好乡村示范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兴业富民为基础,积极探索江淮分水岭地区美好乡村建设的模式和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时任省委书记张宝顺等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岱山新村

规划建设好

岱山新村紧紧依托历史、文化、民情民俗等人文禀赋,自然山体、水体、林场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特色化选点,深度挖掘乡土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民俗特色等,着力彰显美好乡村的田园风光、农家风貌、乡土风味。

现在的岱山新村以前是一片荒山地,房屋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瓦房。东靠岱山,西临水库,省道穿境而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却因为贫穷,多年来不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底,定远县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邀请杭州市规划设计院很快做出规划方案。通过广泛征求岱山新村村民理事会和广大群众意见,新村建筑主要以徽派风格为主格调,分成五个功能分区,即:住宅区、休闲农庄区、滨水景观区、果林种植区、特色果蔬区,新村规划做到了“五规合一”。建什么?怎么建?全都先征求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的意见,通过后才实施。从政策宣传、计算得失开始,村民理事会都是一家一户做工作。在房屋建设上,让群众作主,住宅选址、房型设计、面积大小等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提供不同版本,由群众自主选择,设计单位开始时设计134㎡—180㎡4个户型,但有的村民反映的180㎡太大,自己补的钱太多,最终取消了该户型。在人性关怀上,让群众满意,按照一定比例建设“农民廉租房”,保证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对于理事会反映,有的农户比较贫困,老房子拆除后买不起新房,设计院就在新村内规划建设了8套农民廉租房。对于群众反映的篮球场旁边空地栽树绿化不实用,应该建一个停车场,这些建议都得到了落实。还有建哪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垃圾中装站、污水处理站、农民文化广场、便民中心、邻里中心等公共设施都充分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在工程质量监督上,让群众参与,由群众自主选出村民代表,或组成村民理事会等全程监督工程质量。

日常管理好

“三分建、七分管”,岱山新村以美好愿景统一群众思想,以“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为原则,积极探索构建美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注重解决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实现村民自治。

在岱山新村日常管理中,把征求群众建议、尊重群众意愿、了解群众需求贯穿美好乡村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牢牢把握“四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农民意愿作为出发点,始终坚持把尊重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始终坚持“群众事情自己干、政府引导不包办”工作原则,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自治制度,充分保障村民实现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和自主权,紧紧依靠群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人民群众自己的美好家园。新村里的大小事情都由理事会先讨论商定,再由理事会成员分工负责落实。例如,环境整治管护上,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引导和发动广大村民自主开展环境创建活动,对理事会成员划定责任区,督查卫生保洁、家居装修、道路苗木绿化等,并与村民签订新村居民承诺书,制定入住须知,制定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等制度,引导群众加强自我管理;推选保洁人员建立保洁队伍,给保洁员划定责任区,拿出奖惩措施,维护好了新村洁净优美的环境。在邻里重新选定上,让群众自主组合,由群众自己初步议定邻里组合,决定住宅位置。同时,组织开展“十星文明户”、“好夫妻”、“好婆媳”、“好儿女”评选,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激发群众争当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全面提高村民素质。

产业支撑好

岱山新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产业支撑、产业优先理念,注重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引领,努力做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村民致富,着力推动新村生产发展、群众富裕、产业兴村。

岱山新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做好特色种养殖文章,实现村强民富。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统一向外租赁承包,确保群众不失地、不失权(承包经营权)、不失利,全力推进土地、山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依托示范点丰富山林、水体等,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示范带动引领,大力发展精品林果经济、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以岱山新村为中心的巨雪果林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有1000亩的板栗园,年产板栗25万公斤,使村集体年增收17万元,农户年增收40万元;村民郭如成创立的定远县如成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种植、加工、出售杭白菊成品,生产的金银胎菊作为高级礼品在江浙沪等地十分畅销与抢手。在杭白菊种植、采摘、加工、包装等工艺过程中,日用工达八九十人,使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起到了带动一方的作用。引进合肥客商发展万亩美国薄壳山核桃(碧根果)产业园,一期已流转1000多亩土地;在岱山新村,一座近千平方米的休闲农庄“桃花岛”已具雏形,农庄里还配建一个邻里中心,村民办红白喜事、搞个联欢会,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下一步,岱山新村准备发展“121”工程,即充分利用岱山水库的优势,发展1家垂钓中心;利用池河梅白鱼的品牌,发展2家农家乐;利用新村内的桃花岛农庄发展1家集、吃、住、娱一体的餐饮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村产业,让新村的居民不仅有新房住,还有事做,有钱赚。(罗培宇 曹力)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