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宣教/思政 >

滁州市移风易俗情况调研报告

2018-06-29 10:06  来源: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滁州高度重视,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全市15个乡镇(街道)和14个村(社区),发放222份调查问卷,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形式,对移风易俗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摸清了我市基层群众生活文明状况、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开展活动情况、基层移风易俗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等方面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调研可以看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宣传效果渐入民心,基层群众文明生活状况及精神面貌总体好转。主要体现在:
    (一)人情往来范围变小。群众普遍反映,现在人情往来主要集中在亲朋好友之间,以往一家办事全村吃酒的现象越来越少,且“上份子”金额能够接受。问卷调查显示,85%的人“上份子”标准一般在100—500元之间,2%的人在100元及以下。上份子的具体数额,既取决于关系的远近,也取决于办什么事。一般亲戚、朋友、同事上份子少一些,关系亲密的多一些。
   (二)各类操办由繁到简。过去各地红白喜事喜欢大操大办,且名目繁多,但明显减少。一是名目减少。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红白喜事宴请主要集中小孩出生、过周、上大学、结婚、过寿、送葬等少数几个方面。二是规模变小。多数只有几桌,尤其是小孩出生、过周和过寿,基本局限在直系亲戚范围。上大学和结婚的规模较大,但普遍在几桌到二十桌不等,超过20桌的很少。三是程序简化。过去连头连尾一般要吃三天酒,农村甚至办流水席。现在一般只在饭店请一顿客了事。向群众了解大操大办减少的原因,一是宣传导致的群众观念变化;二是操办成本增加,一桌饭连酒带菜少则大几百元,多则一千多元,赚不到多少,还要赔上大量精力,得不偿失。 
    (三)赌博风气明显好转。从调查看,好转的原因,一是闲人变少。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忙于工作生活,即使在农村闲人也很少。二是选择增多。随着影视、文体、网络等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和惠民文化活动的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种类丰富,选择余地很大,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和手机的普及,极大地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调研发现,在偏远农村,一些农村留守妇女还热衷于每天打打小麻将,而在城镇和各地新农村居民点,跳广场舞已经成为妇女们每天必备的必修课。三是引导生效。对一些老赌鬼,基层干部有针对性教育引导。如来安县半塔镇农民刘晓明从前是个赌鬼,后来沉迷网络成为夜猫子,近年来在教育引导下爱上了文化活动还带头组建了男士舞蹈队。同时,各地对聚赌窝点强力打击,也对大额赌博形成了强力遏制。
    (四)封建迷信由多变少。过去农村存在的有病不医拜神画符、盖房建坟看风水等现象,随着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基层医疗、住房等政策设施的完善,封建迷信活动大幅减少。问卷调查显示,33%的群众认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没人相信”,64%的群众认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影响不大,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相信”。
    (五)结婚彩礼从重到轻。过去农村结婚,见面礼、“三金”、彩礼等名目繁多,甚至买小轿车和在城里买套商品房,农民不堪重负。随着群众观念转变及自由恋爱的普遍,结婚花费普遍降低,从调查户来看,从几万到分文不要的都有,即使要彩礼的,也在随后交给女儿作为陪嫁的一部分。
    (六)家庭邻里关系比较和谐。随着近年来“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的不断开展及群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过去婆婆刁难媳妇、子女虐待老人的现象普遍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和谐新氛围。
    二、经验做法
    (一)宣传引导,转变观念。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转变落后思想观念是关键。一是注重社会宣传抓引领。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形成正向引领作用。全椒县南屏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健身之余的亮丽风景;南谯区乌衣镇镇情镇史馆、定远县连江镇家风美德馆等基层教育平台发挥实效;天长市秦栏镇“孝亲文化节”成为群众喜爱的品牌活动。二是注重评选表彰抓导向。坚持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来”的模范典型推选出来。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大力表彰各类模范,树立“新乡贤”,弘扬文明风尚。截至目前,滁州市有4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6人当选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9人当选“安徽好人”,5000余户“十星级文明户”,7000余对“好婆婆好媳妇”,逐步形成群星璀璨、七星共明的良好格局。
    (二)建章立制,干部带头。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基层党员干部是排头兵,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滁州市出台《滁州市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对婚丧喜庆事宜范围、规模、人数作出具体规定。各级基层党组织迅速贯彻落实,制定本级实施细则,天长市出台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红白喜事标准,全椒县规定党员干部红白喜事操办不得超过15桌。天长市组织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动了近14万户乡村居民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全椒县古河镇蔡桥新村号召全村党员,在红白喜事上带头节俭、自觉抵制迷信低俗活动,并将推进移风易俗的典型事例带到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宣传,使每一名党员增强带头示范的使命和责任,为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在访谈中有镇村干部表示,《规定》刚出台时大家很不理解,群众办事,受邀的党员干部得去“出份子”,自己却不能办,一来二去成了“亏本生意”。经过一段时间,红白喜事操办渐渐有了一把“尺子”,群众自觉“大事简办、小事不办”,社会风气逐渐好转。党员干部们发现,人情负担非但没有加重,反而较以往轻松多了。
    (三)改善环境,提供载体。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优美整洁的人居环境是基础。调研中,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农民纷纷表示,过去集镇脏乱差,没有活动场所,大家闲暇时只好打打麻将。去年集镇改造,不仅修建了公园,还实行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环境变美了,每天晚上居民都自发出门,到公园跳广场舞或开展健身活动,小集镇上已经有了几支广场舞队伍和一支太极拳队伍。施集镇的变化是滁州市近年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滁州市共完成149个省级中心村建设,累计完成各类融资超过38亿元,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小岗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专业示范村;来安县贾龙村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全椒县黄栗树村荣获“2016年度CCTV7寻找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天长市长山村荣获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称号;明光市尖山村荣获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来安县“农村生活垃圾组合收运”处置机制向全国推广,全椒县“政府购买+第三方参与治理”开拓农村环境治理的新路子。
    (四)夯实阵地,丰富服务。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丰富的文化活动是保障。近年来,滁州开展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先行先试,先后建成26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24个县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成8个省、市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南谯区汪郢村农民文化乐园总投资200多万元,建有“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广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可以容纳1000多名群众举办文体活动。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讲堂一应俱全,村民在这里既可以休闲娱乐、学习充电,也可以沟通交流。此外,滁州市还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运行和维护、农村电影放映,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托文化阵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出门看戏、不出村上网浏览、饭后广场健身,农闲接受文化礼仪培训……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以前村民没什么文化活动,大多是白天摸锄头,晚上摸砖头(麻将),现在有了文化乐园,村里赌博恶习少了,邻里之间的争吵少了,不文明的生活方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身体健康,全村上下呈现出一派文明向上的新风尚”,一位乡镇负责同志说。
    (五)整合资源,社会参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社会资源是重要补充。明光市注重乡村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组织专业老师深入基层,为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辅导,深受农民欢迎。受明光市文联邀请,赴苏巷镇牛郢村辅导广场舞爱好者的舞蹈家协会老师王玲说:“来到这里,我们感受到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热情,我们文艺工作者就要接地气,和他们沟通、交流,辅导一些广场舞爱好者,让他们跳出更好、更美的舞姿。”明光市与省公益电影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微电影《露天电影》,反映农村电影放映,获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单元最佳编剧奖,201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全国部分省市微视频大赛剧情类一等奖,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最佳作品奖等。一批基层文化热心人被组织起来服务农村移风易俗。南谯区施集镇退休老支书王忠光,组建了20人的文艺队伍,针对赌博行为编排节目,到“棋牌室”门口演出,驱散赌徒。前不久,“滁州好人”、凤阳兴华民间戏剧协会会长苏汉领自编自演一台“老苏赶集唱大戏 百姓喜庆十九大”文艺演出,送到大庙镇东陵村,表达百姓喜庆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六)严格管理,专项治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严格管理整治是必要手段。把“扫黄打非”、遏制“黄赌毒”作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的重要举措,建立“部门联动,全域覆盖、群众参与、专项治理”的工作体系。滁州市坚持进基层、建基层、强基层的思路,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监测、打防并举转变,创新开展“五进一建 ”活动,“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来安县新安镇、天长市秦栏镇、凤阳县总铺镇总铺中学3单位入选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名单。将“扫黄打非”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全市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100%,配备网格员12936名。全市8个县(市、区)、115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都已成立“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站,配备联络员,建立起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工作网络。来安县新安镇将全镇13万人口划分成260个网格区域,配备协调员、管理员、信息员、联络员,借助管理平台,实施网格化监管,形成村(社区)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好格局。来安县“扫黄打非”小天使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扫黄打非”义务监督活动,获评安徽省江淮志愿服务典型。通过综合治理,“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活动在皖东农村已得到根本性遏制,农村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稳中向好。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我省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部分地方人情往来负担仍然较重。部分农村干部群众表示为人情往来困扰,甚至有人吃着低保、借债也要“撑面子”,有村干部反映,一年“上份子”要五六万。部分地区结婚,舅舅贴“喜”已经扩展到姑妈也贴“喜”,一个“喜”字至少三五千。“人情味”变成了“人情债”,使传统礼仪和表达亲情、友情的方式严重变味,群众苦不堪言。
    二是大操大办仍然存在。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大操大办现象。一是在婚丧嫁娶中讲究排场、盲目攀比。婚嫁中比房子、比车子、比彩礼、比排场,白事上大办丧事、大讲排场,甚至有歌舞表演等演出,耗时费力,污染浪费又伤财;二是借机办事。部分地区除了小孩满月、过周等重要节点,过20岁、30岁等普通生日也摆酒宴请。调研中也发现,大操大办呈现两极分化,有钱的和贫穷的家庭喜欢大办,一般家庭比较低调。
    (三)赌博恶习屡禁不止。部分地区“人情宴”名目繁多、“喜事”战线较长、老人送接孙子上学期间空闲等,为部分群众提供了“玩耍”场子,虽多为“一百包圆”等小额娱乐,但久而久之,容易让人沉迷、无心正事,甚至从打牌上升为赌博、小赌变成大赌、大赌变成群赌。有受访者反映,存在打牌错过接孩子放学造成婆媳、父子等亲属间矛盾现象。赌博恶习,不仅带来经济问题,还引发亲情悲剧,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宗教活动参与面广。特别是基督教,信教群众较多。农村基督教礼拜常常能吸引几十至上百人参加,有些空巢老人甚至带留守儿童到教堂参加“聚会”“做礼拜”,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五)封建迷信偶有发生。部分群众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开展封建迷信活动,如建坟看风水、二次土葬等。 
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俗习惯。基层群众受长期以来传统风俗的影响,习惯于喜事大办图热闹、收彩礼等,一时难以转变。
    二是攀比心理。基层群众在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时,普遍存在抹不开面子、比排场的问题。“别人家标准高,我家要比他家标准更高”;“彩礼要的不能比别人家的少,不然显得我家女儿不值钱”;“老人过世不风风光光,别人以为我不孝顺”等心理普遍存在。
    三是观念落后。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落后,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只是软指标,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号召多、落实少;二是基层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认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小赌怡情等都是人之常情。
    四是政府缺位。一是公共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很少有公墓更不谈公益性公墓,导致土葬、乱埋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宣传提倡不够,宣传的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够好,群众认识淡漠,甚至对“移风易俗”没有概念;三是有关部门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并存。不愿管,觉得是麻烦事,又是软任务,管不管无所谓。不敢管,虽然有法有规可依,但怕违背传统、得罪人;不会管,基层移风易俗有关工作往往要靠政府引导、群众自觉,而我们的政府部门往往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发挥作用,不善于柔性管理。
    四、对策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基层群众普遍反映,开展移风易俗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要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表明在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绝对不能缺位。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十分及时、非常重要、很有必要。针对移风易俗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开展一批系列宣传。组织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活动,精心制作移风易俗标语口号、图表、倡议书、宣传画、微电影等宣传资料,通过宣传栏、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公益广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大力宣传婚姻自主、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理念,使之达到家喻户晓,入脑入心,真正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弘扬时代新风,抵制腐朽文化的舆论环境。
    (二)制定一批行为导则。建立针对公务人员的规章制度,使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各地可结合实际出台指导意见,明确红白喜事标准。政府制定的标准虽然对体制外的人员没有硬约束力,但考虑到很多人上大额“份子”或大操大办也是迫于面子,政府的标准通过广泛宣传就会形成舆论压力,并为所有人提供下台阶的理由。
    (三)发挥一批典型作用。挖掘乡贤故事,宣传身边典型,在群众身边树标杆、立楷模。如《滁州日报》报道了天长市金集镇草西村老党员吴传发,生前立下一份“十不准”遗嘱:“不准烧纸、不准入棺木、不准磕头、不准收礼、不准扎彩、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请吹鼓手、不准大摆宴席、不准请和尚念经、不准守七”,在全市农村引起较大反响。加大“落后分子”转变为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如南谯区施集镇村民方世文,来安县半塔镇村民刘晓明,都是从一个自甘堕落的“赌鬼”逐步转变为多才多艺的文艺骨干,起到了较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全面推行道德信贷工程,让德者有所得。持续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星级文明示范户、文明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推出基层凡人善举、“草根英雄”,培育一批先进典型人物,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农民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四)完善一批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文化专项资金,根据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扩建一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公园、文化广场、棋牌室、老年活动室等,为农民文化生活提供活动场所。在农村普遍建立公益性公墓,实行一镇(村)一公墓体系,同时加强管理,将有效解决乱埋乱葬问题,树立健康文明的丧葬理念。如琅琊区西涧街道实施的“骨灰一律入公墓”,值得推广。发挥好乡镇文化站、民间文体团队作用,举办原创文艺作品调演,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舞蹈、戏曲、小品等文艺作品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南谯区章广镇连续举办24届农村春晚,琅琊区北门公共服务中心连续举办13年的“北湖金秋文化艺术节”,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五)建设一批文艺队伍。充分调动文化企业、社会团体、业余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支持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农村延伸,鼓励各级艺术院团、文艺小分队和民间艺术团体深入农村演出,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引导村镇组建广场舞队、舞龙舞狮队、唢呐二胡民乐队等文艺队伍,把更多群众吸引过来。当前,乡镇文化干部严重短缺,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手少,还常被拉差,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需求。要把有才艺、有知识、有热情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文化干部队伍中来,建成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服务意识强、作风硬朗的文化干部队伍。
    (六)健全一批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建立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宣传、组织、综治、民政、文化、公安等部门职责分工,定期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指导、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不定期组织开展实地暗访,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健全完善“一约四会”机制,市、县制定辖区乡规民约指导意见,各乡镇、村根据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实际,制定普遍认同、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进一步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作用,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红白事办理流程,对礼金数量、酒席规模、烟酒档次等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按照相关程序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践行。
    (七)实施一批专项整治。持续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整治行动,积极排查整治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严密封堵有害出版物及信息流向农村,大力扫除淫秽色情等文化垃圾,严厉打击农村各类淫秽色情表演、黄赌毒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整治农村演出市场无证经营、演出内容庸俗化现象,着力净化农村文化娱乐市场。加强农村婚丧喜庆管理和执法,在清明节、中元节、冬至等期间,对焚烧祭品、抛撒纸钱冥币、吹奏丧事鼓乐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规范祭扫秩序,保护生态环境。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