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宣教/思政 >

千淘万漉虽辛苦 千锤百炼始成金 ——滁州市公路局公路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

2018-07-26 09:25  来源: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路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交通强国”,是公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滁州市公路局活跃着这样一支五人团队,他们无私奉献,带头开展科技创新,在公路科技探索中不断突破,“二十年磨一剑”,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大幅提高道路耐久性,已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养护,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无私奉献   创新团队身兼底气和勇气
    1998年,时任公路局副局长的蒋新明,面对我市公路质量偏低,养路工人到处修修补补,疲于应付,新路也很快变成了“补丁路”,花钱大修也只是重新加铺一层,很难提高公路服务水平的行业现状。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蒋新明决意在公路局内部组建科技攻关小组,从基础性研究着手,力争解决根本性问题。这一个团队自成立以来,历经20年不懈坚持,刻苦钻研技术难题,自主研发了沥青路面抗裂基层和高强度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个重大基础性课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两项新技术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有望解决世界性的难题。
    这支以蒋新明为首的科研创新团队,五名成员均为高级工程师,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操经验。他们有的在管理岗位,有的常年在技术一线,他们各有不同,却同有一颗肯钻研,誓奉献的拳拳之心。
    公路技术的研究周期长,难度大,道路观测期至少五年,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他们二十年如一日,不图名利,长期坚守,以足够的耐心和务实的态度, 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试验。多少个周末假日,多少个白天黑夜,他们跑现场,做试验,类比推敲,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他们常常泡在试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吃饭外卖盒饭凑合一口。为了比对施工过程中水泥混凝土所产生的多个强度数据,他们不分昼夜在工地进行跟踪观测。早期的公路部门没有什么正规的试验室,为了检验沥青的性能,他们甚至在自己家里架起了煤油炉,炒拌起沥青和石子;还有的为了防止夜晚的工地没有人监管,施工人员偷工减料,就逐个工地查看,并在摊铺好的路面上多处取样,测量水稳的厚度是否符合标准。常常深夜一点多,晚饭还没有来得及吃。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敢为人先  创新研究解决世界难题
    作为基层管理单位,技术研究本已超出本职工作范围,但这支团队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创新思维打开了科研新局面。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二十年来,市公路局科技创新小组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研讨会、培训班,通过给技术人员发送短信、征求合理化建议,开展专题大讨论等方式,从路面机理分析,寻找问题原因,不断寻求科学方法,以最接底气的方式开展大量研究。 
    要创新发展,就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17年前,市公路局在研究沥青路面裂缝问题时遇到了瓶颈,课题主导者蒋新明同志当时想到了全国公路部门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沙庆林,沙院士对裂缝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创新成果。可一个小小的基层技术人员怎么才能认识遥不可及的工程院院士呢?他用了最简单的方法,打了北京114查号台,找到了中国工程院,得到了沙庆林院士的家庭号码。幸好当时没有什么电信诈骗,人与人之间还是很信任的。沙庆林院士对电话里提及的技术上的困难和困惑很感兴趣,大方地说:“我后天上午有一些时间,你们可以到北京来我们探讨一下。”当时条件比较差,同志们舍不得买飞机票,立刻买了火车票,蒋新明和另外一位工程师一起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绿皮火车。火车上人贴着人,无比拥挤。没有座位的他们一直站了十几个小时,下火车时,两人的脚都抬不起来。就这样,在中国工程院附近一间干净的小旅馆里,两位工程师和沙庆林院士开始了公路科技上的畅谈,一开始,沙院士还抱着指导的心态,一小时后,沙院士惊讶地说:“你们不简单啊”!从此,沙庆林院士一直关注滁州公路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多次来到滁州实地考察、指导,给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2014626日,交通运输部在京举办第十八期交通科技大讲堂,并同步向全国交通部门视频转播。时任滁州市公路局局长的蒋新明同志走进大讲堂担任主讲人,就两项新技术作了题为《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挑战公路科技难题》的讲座,得到交通运输部领导、业内专家的充分认可,标志着滁州市公路科技创新工作走上了全国交通科技最高讲台。
    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研究,由市公路局自主研发的“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基层”和“新型抗弯拉水泥混凝土路面” 两项新技术路用性能好,已广泛应用于各等级道路。这两项课题专业性比较强,通俗来说就是沥青路面抗裂缝技术和提高水泥路面强度技术。其中一项已被列为2014年国家交通科技推广目录。目前,两项新技术正在进行国家行业协会标准的编制。
心血闪光  创新成果取得社会效益
    目前,公路局创新研究的这两项新技术如果在全国推广开来,仅道路维修资金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约几百亿元。经过近十年的检验,这两项技术现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公路施工中推广使用。
    早在2008年,滁州市公路局使用水泥路面新技术,一年修建水泥路76.3公里,节约水泥4500吨,节约成本360余万元。若此项技术在全国推广使用,每年最少可节约工程成本约13亿元。同时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和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使用沥青抗裂缝技术,将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一倍以上,每年可节约道路的大修成本几百亿元。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湖北等地推广使用。
    滁州公路建设的质量好、强度高,在行业内已经有口皆碑,我市境内多条使用十余年无需大修的公路,被老百姓称之为“良心路”。其中,S311北门出口路新技术的运用还得到市委书记张祥安的批示肯定和表扬,称赞这是一项通达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实现了工期最短、造价最低、效果最好的“三最”目标。
    目前,滁州市公路局创新团队又在研究新的课题——把地沟油用于公路建设,它是抗裂缝技术的延伸研究。一项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现在,用于实验的地沟油已将近一千吨。一旦条件成熟,得到大面积推广,地沟油就有了新去处,既节能环保,大家也不用害怕在餐桌上吃到地沟油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期待着,在习总书记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滁州公路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公路科技创造源泉不断涌流,建设出更多高品质的公路,用智慧和汗水充分发挥党员在创新中的本色。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