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滁州争当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排头兵

2015-10-12 15:40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滁州以“三个发展”战略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和聚集,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积极找寻“十三五”末实现“环滁皆美”的科学路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取得累累硕果。在全省“调转促”大会上,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典型发言;滁州智能家电基地被列入省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今年1-7月份,滁州市16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累计产值就达到257.2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6位;增长32.4%,增速居安徽省第一。

10月9日,滁州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制定出台《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创新驱动、开放合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质量优先、绿色发展,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全市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走出一条以创新升级引领新型工业化、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农业现代化、以新兴业态引领现代服务业,具有滁州特色的新型产业经济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滁州提供强大支撑。

1

蓬勃发展的滁州市。滁州市引进南京1912建立文化商业街区。

2

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列入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名单。

“三个发展”引领,“四个翻番”树立发展新目标

结合“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滁州市将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制造强市地位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争当全省“调转促”排头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四个翻番”。

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6。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突破450亿元,向500亿冲刺。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5个。主培育超百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00家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增长速度全省领先,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2500亿元,冲刺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力争突破3000家,培育一批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县和园区。

人均指标前移。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乡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博西华电器(安徽)有限公司新建年产520万台高端对开门、多门冰箱项目。

4

安徽猎豹汽车新车下线,成为我省具有乘用车整车生产资质的第三家企业。

智能家电先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全省“调转促”大会上确立的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滁州智能家电基地赫然在列。这是滁州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的可喜成果。

滁州智能家电行业以实施博西华130万台高端节能冰箱、康佳电子300万片导光板项目、扬子空调R290冷媒替代技改项目等为重点,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目前,滁州市被国家授予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家电设计与制造基地称号。除此之外,滁州硅产业被安徽省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滁州市被国家授予日用玻璃制造基地,德力集团玻璃器皿产量位居亚洲之首。还有以发展电力电缆、内燃机及配件、模具制造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安徽猎豹15万辆皮卡及SUV整车升级改造项目、永强汽车5000台全天候应急罐车项目一期、全柴动力3.5万吨消失模缸盖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加速实施。

打造千亿元智能家电产业、千亿元新型化工硅基产业、千亿元先进装备 (汽车)产业,改造提升智能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滁州市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加快已有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大项目、好项目的技改升级,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支柱产业的做大做强,产业在裂变中不断升级,在发展中加快集聚。

实施创新战略,促进转型发展,滁州迈出新步伐——先后引进了中国家电研究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在家电变频技术运用和工业设计方面取得了成效;与合工大共建了汽车和家电装备研究院、现代食品研究院;完善硅玻璃检验检测中心、电子器件检测中心、化工产品检测中心,打造企业自主创新平台。截至2014年,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2家、59家、142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1家、23家、6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家,145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滁州交出漂亮成绩单——5年来,滁州市完成工业投资974亿元,共实施各类技术改造项目1387项,装备制造业层次不断提升,全市电力电缆行业企业个数超过100家,产值超150亿元,核级电缆、辐照电缆、海洋电缆的制造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钢级石油管材、小缸径内燃机、热工仪表等设备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位居国内领先。

今年以来,滁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更是打出“组合拳”——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扶持,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的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通过减税、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委托合肥工业大学编制《滁州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滁州市新签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亿元以上项目58个,总投资达183.4亿元。

5

安徽康佳建成多条大尺寸模组生产线,制造能力大幅提升,今年底产值将实现百亿元。

6

苏滁现代产业园已引进项目50个,近20家企业竣工投产,大批居民回迁,高标准的邻里中心投入运营。

“十大工程”突破,统筹推进开创发展新局面

对标省行动方案部署,滁州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也将从“十大工程”入手,突出重点,分解任务,拉高标杆,各个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滁州将以加快建设省级智能家电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充分发挥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效应。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滁州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滁州将顺应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趋势,以市场化、产业化、品质化、社会化为方向,营造加快服务业发展氛围,强势推进,拉长服务业短板,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滁州将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滁州将坚持需求导向,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重点在自主创新、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施创新突破,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

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滁州将实施“专精特新引领工程”,深化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鼓励民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建设一批农民工创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科技孵化园和生态观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滁州将着重抓开发区质量提升,健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各开发区集群化发展方向,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加大低效用地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

县域经济振兴工程,滁州将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优化提升发展质量,努力走出一条彰显特色、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之路。

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滁州将争创中国政府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安徽名牌等为引领,以培育“名企、名牌、名标”为抓手,推动“滁州制造”向“滁州创造”转变、“滁州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

人才高地建设,滁州将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扶持为重点,加快构建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7

被称作“皖版横店”的滁州长城创意文化产业基地正全力打造“东方梦世界”,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

保障措施护航,“三严三实”创优发展新环境

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滁州“4105”行动计划提出5项保障措施。

强化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健全“四督四保”(即督新建项目保开工、督续建项目保竣工、督竣工项目保达产、督储备项目保转化)推进机制,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同时建立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强化改革开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环境营造,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滁州市本级1+4产业扶持政策,发挥好每年2亿元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引导资金作用,设立总规模50-8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强化督查考核,制定十大重点工程年度工作推进计划和督查考核方案,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

滁州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每个重点工程成立专项推进小组,制定十大重点工程专项实施方案。在各项措施的“保驾护航”下,滁州干群斗志昂扬、奋发有为,在各项工作中推行“严实工作法”,倡导“严实文化”,着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全力开启滁州经济转型发展新局面。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