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咱农民赶上了好时代

2018-01-10 11:38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入股分红 农民获利变股东

  眼看春节一天天临近,天长市铜城镇余庄村村民马永华对今年村集体的分红更加期待了:“我家8口人,去年一共获得320元分红,虽然钱不多,但是让咱看到了希望。今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一定能给咱们更多分红! ”

  对此,余庄村党总支书记刘春云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去年村里集体经营性资产可分配收益18.4万元,除去提取30%作为公益金,剩余的12.8万元进行分红,人均40元。今年村集体的电管站、米厂、度假村等资产效益提高了,收入可达39万元,股民的红利当然也就跟着大幅度提高了。

  作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首批试点县(市),天长市2015年底启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余庄村作为天长首批三个试点村之一,率先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量化、成员确认、股权配置和管理、组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共核定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269万元,村民人均股份898股,全部量化到个人。

  天长市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0.7万人,共发放股权证书11.3万份,127个有经营性净资产的村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其余24个村成立经济合作社,做到了全覆盖、不留白。

  村集体资产清晰了,产权交易也规范了,一大批集体资产在网上进行交易,大幅增值。

  农民变股民,每年可以根据村里集体资产的收益获取分红。马永华告诉记者:“这是多少代农民想都没想到的事,现在实实在在发生我们身上,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

  今年,天长市将实施“248”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全市村级经营性收益总量增幅超20%,至少有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经营性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数超80%。

观光采摘 家庭农场受青睐

  走入凤阳县刘府镇太山村的九天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仿佛进入了一个现代农业的大游园。设施农业采摘区、垂钓鱼塘、青少年社会实践科普基地、儿童乐园……一个接一个功能区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奇花异果更是在不同的季节满足游客的多样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们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土地承包经营能不能稳定,现在国家政策明确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给我们增加了信心。今年我准备扩大到3000亩,发展循环农业、观光采摘农业,既增加效益,又能满足周边城市的需求。 ”九天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沈庆华说,这里以前种小麦、水稻等常规农作物,每亩纯收入只在五六百元,而如今仅葡萄这一个品种去年每亩纯收入就达到10000元到12000元,同时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

  目前,滁州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60多万亩,其中100多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50万亩,全市家庭农场近6000家,农民合作社约6100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超1000家,农业物联网示范点近百个,共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物、有机产品778个。

  2017年10月14日,阿里巴巴首个全闭环订单农业项目——定远县“谷雨清”大米在聚划算正式上线,开团前60秒销售9800袋,一炮打响。来安半塔镇罗庄村的葡萄、全椒二郎口镇的小龙虾、南谯区的施集茶叶和和滁菊、天长的有机稻米、明光的特色水产等质量高、效益好。

  全椒县襄河镇、来安县大英镇、凤阳县小岗村、南谯区乌衣镇、定远县池河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还打造成集生产、加工、采摘、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景区。

留住乡愁 美丽乡村特色浓

  置身全椒县襄河镇的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不仅有生金的土地、丰硕的果实,还能看到在花丛树阴中的美丽新村,在田野一角矗立的富硒大米加工厂,在园区家门口上班的农业工人,在鸟语花香之中漫步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在果园或乐园里采摘、玩耍的游人。

  近年来,全椒县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美好乡村建设及县绿色生态旅游一环线的打造,邀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编制规划,整村推进建设,合理布局产业,涌现出一个个宛如风景区般美丽的新乡村、示范区。

  襄河镇八波村通过引进安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徽隆集团,对16000亩耕地进行整体流转,让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民变市民,实现城乡互动、三产融合发展。

  精品苗木,稻虾连作,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的水果,无公害农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八波村。去年“十一”期间,基地还举办了首届火龙果节,仅一个星期就吸引了四五万人前来游玩。当地的农特产品还通过公司的网站销售到全国各地。看到优美的环境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村民张云发特意把在浙江做厨师的儿子叫了回来,利用自家房屋开了一家农家乐餐馆。

  滁州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建设理念,近几年重点围绕9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180个省级中心村及部分自然村,陆续实施百镇治理、中心村建设、“三线三边”整治、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市、县两级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3.5亿元。

  一幅乡土气息浓郁、人文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展开。

  各地紧密结合特色农业发展,培育出茶叶、滁菊、林木、蔬菜、经果林、畜禽养殖业等一批“一村一品”产业,打造出一批乡村旅游区。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特色乡村旅游10条精品示范线和4大精品区块,全域旅游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

文明和谐 乡风民俗热起来

  走进来安县张山乡,这里不仅有万亩桃园、成片的蔬菜大棚、优美的乡村环境,还有精美的文化墙、厚重的村史馆、热闹的文化广场。

  张山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全乡9个村在成立党员议事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村民四会”,即议事会、故事会、模范会、文艺会,不定期邀请德高望重、热心服务、文化水平高的党员和群众加入,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办事流程、营造文明乡风。

  “干活累了还有人能给讲故事,休息的同时也能学到一点知识,感觉我都成文化人了。 ”最喜欢参加故事会的张大婶高兴地说。

  张山乡的村民故事会在短短的6个月内,由最初的11人逐渐发展为9个分会78人,他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给正在小憩的村民进行“故事讲座”,至今共宣讲国学经典、红色故事、致富经验近1000场,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赞许。

  滁州市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农民文化乐园、电子显示屏、文化墙等宣传阵地作用,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各地还组建了乡村志愿服务队、舞蹈队、健身队等,既传承了乡俗文化,又丰富了业余生活。为积极发挥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干部作为环境监督员,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自治实践也在滁州进行探索。前不久,全椒县石沛镇大季村大季村民组群众向村民理事会反映,组内有4面当家塘,原来都是青石板伸向河边以方便取水,群众感到不安全,希望建设水泥台阶。理事会根据村规民约经过征求群众意见并达成一致,向44户群众筹钱2000元,购买了32袋水泥和部分沙子、砖头,利用本地丰富的青石头,由本组通晓瓦匠活的村民李明江、季永海义务出工,仅用3天时间就做好了水泥台阶。

  “现在安全了,再也不用弯腰取水了。村民的事情咱村民自己做主就是好! ”村民沈秀兰说。

  作为我省唯一一个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开展村民自治的全国试点单位,大季村根据村民组区域特点,将33个村民组划分为11个片区,分别由群众选举有威望的村民成立村民理事会,并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理事会设有专门的会议室、理事场所,制定章程、村民公约和工作规程,严格按照议事决事规则开展村民自治工作。 “一些日常事务、矛盾调解等由村民说了算,不再上交村、镇两级解决。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选择自己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群众才能感到满意。 ”大季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季加山告诉记者。

转岗培训 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27岁的张震,原是滁州大王乡的农民,中学毕业外出打工。随着苏滁现代产业园在家乡建设,他家的土地被征用,房屋拆迁安置到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苏滁邻里中心,他和妻子双双回到家乡,在苏滁产业园的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上班。每天下班后小两口一起走路十分钟就能到家,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如今,越来越多像张震一样的滁州农民变成了市民,过上了城里上班族的生活。

  滁州市统筹城乡区域联动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开展“百镇计划”、中心村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村变成城镇或景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市民。该市还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放开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打破农民进城的户籍“壁垒”,改革城乡一体的城管体制,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各地结合土地资源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培育美丽乡村的自主“造血”功能,90.8%的美丽乡村创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高于全市人均水平。

  滁州市还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合作社及大户示范带动、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待遇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的热情不断提高。

  大地农联合社理事长宣有林告诉记者,联合社是一个新型服务型主体,主要为粮食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生产主体服务,5年来,成员由32户发展到1302户,服务面积发展到40多万亩,服务内容涵盖了耕、种、管、收、储、售等全过程。由于统一生产经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联合社每年都对社员进行二次分红。

  更让当地农民高兴的是他们还可利用手中的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作抵押,获得“农权贷”贷款。天长市农委党组成员、农村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房华玄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218笔2362万元,经测算,这些贷款至少可撬动5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本用于农业生产。

  近几年,滁州市农村多项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率先推出“农权贷”,率先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率先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其中,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机制改革“定远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模式”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作为全省农业大市,滁州市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罗宝)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