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南谯、明光:“小特产”如何炼成“大产业”

2018-09-06 15:10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小特产”如何炼成“大产业”

——乡村振兴怎么干·聚焦三产融合①

开栏的话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抓手。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应重点围绕三产融合做文章,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本报特推出“乡村振兴怎么干·聚焦三产融合”系列报道,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 本报记者 范克龙

  8月28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扎实推进重点工程、计划和行动,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既需要着力打造“龙头号”“老字号”农业产业品牌,还要善于因地制宜,挖掘好“特字号”“土字号”品牌优势,形成产业效应。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培育“绿色皖农”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砀山酥梨、三潭枇杷、六安瓜片、霍山石斛……我省一个个极具地理标志的土特产品,既是优质的农产品资源,也是一张地方活名片。特色农产品资源往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特产资源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建设不足,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亟待着墨之处。

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产业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初秋时节,大别山区天高云淡,天空一碧如洗。 8月29日,记者来到霍山县太平畈乡王家店村的石斛种植基地,这里是霍山石斛核心产区。行走林间,山坡上、树干上随处可见一簇簇石斛苗,在阳光映照下青翠欲滴。

  何祥林是霍山石斛炮制技艺传承人,经营着近200亩石斛。他介绍,霍山石斛被誉为仙草,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经济价值高。“普通药材论斤卖,石斛论克卖。像大棚种植的霍山米斛市场价在80多元/克,林下种植的一克可以卖到两三百元。 ”

  “由于石斛野生种苗资源稀少,以前只能通过分栽培育,面积小,产量低,行不成产业,在2011年之前,全乡产量不到10公斤。”太平畈乡副乡长杜汝舟介绍,近几年,随着试管苗成功培育,使石斛大面积种植成为可能,一些社会资本纷纷进入霍山建基地,设工厂,石斛产业迅速兴起,成为当地产业振兴、村民增收的“致富草”。目前全乡石斛种植规模达13016亩,年产值达10多亿元,常年从事石斛生产加工的有3000多人,临时用工达20多万人次。

  滁菊是滁州道地药材,宜茶宜药。在滁菊核心产区滁州市大柳镇,家庭农场主黄开成种植了100亩滁菊。

  “如果霜降后不受冻,亩产1000斤鲜花没问题。按照去年的行情,每斤12元算,扣除成本亩均收益可达5000元。 ”黄开成告诉记者,今年他与加工厂签订了种植协议,加工厂承诺以保护价收购,收成更有保障。明年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滁州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聚力实施优质稻麦、道地药材、特色杂粮、林茶蔬、健康畜牧水产“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小品种”打造成“大产业”。

  我省特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截至2016年,我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达70个,居长三角省份前列。目前,我省获准使用地标专用标志的企业300余家,地标产品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引领品牌升级和精准扶贫的“金钥匙”。

延伸产业链条,深度加工成规模发展“孵化器”

  在明光市涧溪镇的田野上,青绿喜人的绿豆秧多处可见,这里是明光绿豆的核心产区。作为地理标识产品,明光绿豆粒大皮薄、汤清易烂、清香润口,然而品质虽好,但是产量低,种植规模一直上不来,目前涧溪镇绿豆种植面积约3000亩。

  在涧溪镇蒲塘瓜果合作社,种植大户柏长城流转了800多亩土地种植绿豆,他告诉记者,普通绿豆三四元一斤,明光绿豆市场价在七八元一斤,虽然价格可观,但是由于产量较低,平均亩产只有两三百斤,当地农民种植积极性并不高。产量低,市场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产业发展。明光市农技中心主任周福红介绍,目前明光绿豆加工模式单一,主要以初加工为主,除了当地酒厂酿酒外,品质一般的绿豆用来做绿豆饼、粉皮等初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低。

  “光靠卖绿豆肯定不行。 ”柏长城意识到产业想要做大,必须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比如将绿豆加工成绿豆糕、绿豆饮品等。

  规模小,产业链短,明光绿豆的发展瓶颈,在我省特色产业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省农委特产处处长郑久坤介绍,以茶叶与果品产业为例,产业分散程度高,小、散、弱现象突出,龙头企业增长缓慢。产品大多以原产品为主,茶果精加工品并不多,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圈有待形成。

  种植面积只有1万亩左右的滁菊面临同样问题。 “曾有大型食品企业有意合作,开口要下500吨干花订单,但是这么大的加工量很多企业都做不了。 ”滁州市滁菊研究所所长龚建国介绍。

  在龚建国看来,问题的症结不在种植面积小,关键还是要延伸滁菊产业链,通过下游的精深加工带动上游种植业发展。“每扩大1000亩滁菊种植面积,至少需要配套五六个加工厂,增加10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 ”

  近几年滁州引进了3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不乏盼盼食品、养元等知名龙头企业,去年产值超过68亿元。 “虽然引进了不少大型食品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原料基地却却不在本地,对本地农业产业化带动效应不足。 ”滁州市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曹阳认为,大型食品企业拥有比较稳定的供应链系统,而本地特色农产品由于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产品的规模和品质难以满足大型加工企业的要求。而本地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消化能力不足,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不高,也制约着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周福红认为,特色产业见特效,首先要做大种植规模,鼓励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协议,保护价收购,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逐步做大种植面积。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大型加工企业,通过对农品深度加工开发,做长产业链,促进和推动种植规模化。

加强品牌建设,优势资源成产业兴旺“聚宝盆”

  品牌建设滞后,知名度不高,也是制约我省特色产业发展的短板。曹阳认为,许多特色农产品虽然在本地有着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规模小、市场弱,缺乏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还不高。

  “土特产要成长为特色产业,关键还是要加强品牌建设。”郑久坤认为,我省是产茶大省,但在全省茶叶主产区,仍存在品牌杂乱,影响力弱等问题,尚未形成徽茶的整体合力,市场竞争力弱;全省水果区域公共品牌过少,果品企业品牌尚未形成影响力。

  霍山石斛同样面临品牌保护问题。杜汝舟介绍,太平畈乡从事石斛生产加工的企业、合作社达239家(企业128家),大大小小的品牌多达上百个,但大多数品牌都缺乏影响力和知名度。

  石斛由于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品质差异很大,价格也有天壤之别。 “市场上铁皮石斛从几元到几十元一克不等,而正宗霍山米斛价格在二三百元一克。 ”何祥林介绍,当前由于品牌保护不足和相关标准的缺失,导致石斛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良莠不齐,冒用“霍山石斛”品牌以次充好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霍山石斛的市场销售。

  品质是核心竞争力。郑久坤认为,特色农产品要打得响,一方面要抓好基地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优质农产品质量,更要抓好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建设,巩固和提升特色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品牌就是效益,是最具含金量的名片。 “明光绿豆市场价七八元一斤,做成礼盒在网上销售,可以卖到20元一斤,供不应求。 ”柏长城说。

  郑久坤认为,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造本土品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正成为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的新载体。 2017年,全省专业村镇达到5021个,同比增长4.34%,省级专业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800元,同比增长1350元;省级专业示范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664元,同比增长1572元。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