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翼然“亭城”文化印记传千年

2018-12-03 09:08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行走在滁州街头,不时会有造型各异的亭阁映入眼帘。滁州市近年来围绕“亭城”建设,在街头游园建设了近百座新亭,并通过为无名亭阁征集“芳名”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建亭、赏亭、爱亭的文化氛围——

翼然“亭城”文化印记传千年

开栏的话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无论是古街、古巷、古桥,还是古地名、古文物、古传说,蕴含其中的精气神,不仅是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本版今起开设“探寻城市文化印记”专栏,与您一起领略不同城市的文化风采。

■ 本报记者 罗宝

  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设州至今,滁州凭借“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特殊地理位置,“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别样文化基因,名人辈出,无数帝王将相与圣贤才子在这里留下印记。历经沧桑巨变,很多印记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高楼大厦间,人们对滁州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快意人生、明太祖朱元璋从乞儿到皇帝的传奇经历、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风雷激荡……近年来,滁州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挖掘与传承、发扬,修复名人故居、重现历史风貌、传承圣哲精神,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为滁人提供精神滋养,为滁城塑造文化之魂。

修复故居 提供精神滋养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滁城南谯北路鲜鱼巷口处看到,曾经破旧难寻踪迹的吴棠故居,如今已修缮一新,赫然立于街边。青砖黛瓦,高高的马头墙,整个故居呈现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走进院落,从一进院到瞻丰堂,从二进院到孝敬堂,还有每一进的东西厢房,故居整体呈现四进三院落的布局形式。

  曾与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晚清封疆大吏吴棠,是清代安徽盱眙(今滁州明光市三界镇)人,其一生与滁州关系密切,为滁州百姓安居乐业作出重要贡献。据资料记载,吴氏家族世居三界,离滁城不足百里,自吴棠起将滁城作为故乡,其在滁城的故居曾有多处。历经百余年时光,曾显赫一时的吴棠故居逐渐被淹没在老城区中。 “名堂归正,一轴两辅溯根源”,时至今日,吴棠故居终于恢复本来面目,重现风貌。

  离吴棠故居不远处的滁州市东后街,滁州地方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章益先生的故居修缮也接近完工,布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章益上世纪二十年代赴美留学,获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硕士,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翻译家,先后在国立复旦大学、山东师大任教,“人品高洁,风骨凛然,学养深厚,贯通中西,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堪称学界楷模,一代宗师”。故园重生,一宅两园焕新颜,重修后的章益故居花木繁茵,曲径通幽,成为滁州老城区较大型的传统宅园院落,与周边的清流街、遵阳街以及吴棠故居、北湖公园等相得益彰,让现代城市充满人文气息。

  “修复名人故居不仅是为滁城增添一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名人生平事迹的展示和精神内涵的挖掘,弘扬他们的优良品格和崇高精神,为滁人以及外来游客补精神营养,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滁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郝庆孝说。

重现历史 彰显古城风韵

  在滁城西北角、琅琊山东麓,有醉翁亭“姊妹亭”之称的丰乐亭翩然而立,在丰乐亭旁,一座大型牌坊赫然挺立,上面“南京太仆寺”几个大字气度非凡,牌坊后面,南京太仆寺景区已初露芳容,开园在即。

  明洪武六年二月,朱元璋下诏在滁州设立管理全国马政的中央机构——太仆寺,永乐十九年改称南京太仆寺,管理两淮及江南马政,一直存续到明朝终结。此太仆寺是历史上唯一设立在滁州的中央级政府部门,虽不干预滁州地方政事,但对滁州建设,特别是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里成为两京官道必经之地,驿使交驰,名宦高士、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等纷至沓来。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是明代心学一派的开创者,曾任南太仆寺少卿,在此讲学授徒,阐发“良知”之说,并作滁州诗三十六首,其门下的戚贤等一批弟子,日后都成为著名学人。其他诸如文徵明的父、叔文林、文森,冯公祠奉祀的冯若愚、冯元飚父子等都曾做过南太仆寺官员,他们协助地方官施政奏疏、赈灾减赋、修桥铺路、守城防寇,并留下《琅琊漫抄》《南滁会景编》以及大量有关滁州的诗文、题刻、亭台楼阁等文化印记。

  如今,重建后的南太仆寺为一片明代风格为主的建筑群、翰墨飘香室外展示空间、主题雕塑和饮马池等。同时,结合琅琊山东麓龙池街周边地块改造,打造柏子龙潭、龙池古街等景点,展现从朱元璋柏子龙潭求雨、设立南太仆寺到王阳明游潭讲学的“明文化”系列景观。

  滁州的亭不仅在琅琊山上,行走在滁州街头,不时会有造型各异的古亭映入眼帘。滁州市近年来围绕“亭城”建设,在街头游园建设了近百座新亭,并通过为无名亭阁征集“芳名”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建亭、赏亭、爱亭的文化氛围。此外,对遵阳街、清流街、四牌楼、文德桥、广惠桥、上水关、下水关等古街、古巷、古桥进行保护、修缮与开发,形成一个个历史建筑群,留下历史记忆,彰显古城风韵。

传承精神 打造文化品牌

  明正德八年(1513),已逾不惑之年的王阳明至滁州任上,督马政之余在琅琊山下聚众讲学,培养了一批弟子,开启了王门游学之端。据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副会长、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张祥林介绍,王阳明在滁期间兴办了一些务实利民之事,深为滁人感念,“遵阳街”名也由此而来。时至今日,滁州市在丰乐亭景区改造工程中恢复“阳明书院”,并在去年举办了“王阳明在滁州”研讨座谈会,邀请国内研究“阳明学”颇有造诣的

  10位专家学者出席并作交流发言。 “滁州
 

  开展阳明学的研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移风易俗,民德归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这才是我们开展王阳明研究的最终意义。 ”浙江大学教授董平说。

  两宋时期,在滁州有影响的州官,北宋有欧阳修,南宋是辛弃疾。欧阳修留下一座醉翁亭,辛弃疾留下一座奠枕楼,这一亭一楼是欧阳修“与民同乐”、辛弃疾“为民解忧”的见证,醉翁亭因欧阳修一篇游记扬名天下,奠枕楼却因为迟迟没有复建而与辛弃疾在滁州的影响一样,远离了当今滁人的脑海。

  辛弃疾曾在滁州主政两年,期间恢复经济,谋求发展,使滁“城邑清明,闾阎繁夥”,“人情愉愉,上下绥泰”,并建有奠枕楼与繁雄馆,留下与滁有关的诗词文若干。为打造辛弃疾文化品牌,滁州市在清流古文化街区建设中规划复建奠枕楼与繁雄馆,并在去年举办了“辛弃疾与滁州地域文化”研讨会。 “首先要定位在如何从精神上去弘扬辛弃疾的爱国爱民情怀,并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其次,要做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工作,在滁州城市文化建设中融入辛弃疾的文化元素,让大众可闻可见、可知可感滁州历史上这位可敬可佩的太守存在。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裘新江说。在滁州人文学者徐茵看来,辛弃疾文化在滁州是可与欧阳修文化相媲美的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辛弃疾“招商富滁、为民解忧”的精神在当今滁州,仍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与民同心,形成共识;与民同力,建功立业;然后方可与民同乐。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