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新华每日电讯】荒山变林海,四代人接力充值“绿色银行”

2019-09-14 10:3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荒山变林海,四代人接力充值“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魏振央、谢希瑶、赵岫涓

 

  六棵榉树在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绿道迎风而立,那里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优质榉树采种基地,也是林场人引以为傲的“绿色银行”。

  榉木材质坚硬,高可达20余米,为上等家具用材。15年前,这六棵榉树被商人看中,出价120万元人民币,当时林场开工资都困难。

  高青旺是坚决主张不卖的护林员之一。“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说啥都不能卖!”

  高青旺今年68岁,1957年,高青旺跟着爷爷奶奶从安徽省肥东县杨店乡举家迁到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写的正是此地。

  所谓林场,却是荒山,为了植树,四处招人。高青旺回忆:“刚来的时候,山光秃秃的,山上还有狼,听得到狼嚎。”

  “爷爷不识字,可是有眼力,大山里有林场,林场里有饭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说。

  高青旺15岁那年,爷爷教他在皇甫山种下人生中第一棵树,那棵马尾松现在一个人都快抱不住了。

  爷爷、父亲和他,常常天一亮就上山,干到天黑,一起干的人也有吃不消跑掉的。“爷爷说,要坚持,‘愚公移山’嘛。”高青旺说。

  他们就这样坚持着,多时一天能种上千棵树苗。

  “爷爷他们开始干,父亲他们接茬干,到我们这一辈,山上快绿了一半,儿子女儿他们时,山上已有八成绿了。”

  女儿高红19岁那年,种下了她的第一棵树,她是皇甫山林场唯一的女护林员。

  护林可不轻松,风吹日晒,没节假日,除了日常巡检,还要查看虫害,防止树木被盗和着火。“一把火能烧掉一片林子,虫灾更要命,几天就能把树吃光。”高红说。

  “清明时节我最担心,每次得等人都走了,才能安心回家。”高红说。她丈夫也是护林员,20年来,两人同在山上护林,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

  她曾有两次走出大山的机会,但父亲都劝她留在林场。“当时我想出去,种树可受罪了,实在很辛苦,每次干完活都哭着回家。”

  可她还是留了下来,自带山里人的执着和爽朗,像极了她父亲。

  高红护林靠步行,半天就能走出两万多步。“这片林子里的树,都是我亲手种下的,看护它们就像看护自己的孩子,感情深了,不舍得走了。”

  彼时一片荒山,变为今天6万亩林海,是江淮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景观带,约1100种野生植物、160多种野生动物生存其中。

  从皇甫山山顶的望火楼眺望,近林、远山、天空,从深绿到蔚蓝,如水墨画般次第铺散,茫茫林海,无边无际。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空气监测器实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6000-7000个/立方厘米。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的标准是负氧离子浓度1000—1500个/立方厘米。这样奢侈的“空气维生素”,是山中气息的标配。

  皇甫山林场曾自负盈亏,职工工资、水电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都要负担,有时职工工资都无法保证,伐树挣钱是很容易想得到的事。

  2017年,滁州市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将皇甫山和周边几个林场合并,组成皇甫山国有林场,明确了保护优先,停止了以商业性采伐为主的经营模式,并改善林场生产生活条件,职工工资由政府财政安排。有了稳定可靠的政策保障,没人再想伐树挣钱了。

  “以前我都不出去聚会,人家讲我们是山里人;改制以后,出去打工的人都羡慕我的工作。”高红说。

  林场场长刘绪香说,当初林场发不出工资时,20万元卖棵树可是能换套房,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还真让人纠结。

  高青旺说:“林子护好了,可是绿色银行啊!”

  皇甫山另一边,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村民计成军就靠着这片金山银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试种的薄壳山核桃提前挂果了,这种山里货加工包装后卖到城里,是颇受欢迎的零食碧根果。

  薄壳山核桃适合山区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一般五六年挂果,产量逐年递增,后期管护成本低,经济效益可观。

  全椒县林业局蒯正礼时常手把手地教计成军剪枝,剪枝技巧直接关系薄壳山核桃挂果率,林业局在缩短薄壳山核桃结果周期、提高挂果率和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在县林业局对口帮扶下,许多村民种了核桃树,还套种西瓜、桃树等。

  滁州市政府办公室王鹏在白庙村挂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据她介绍,树苗都是免费提供给村民的,等到核桃成熟,工作队还帮助村民联系销售。

  据了解,地形条件制约当地大规模发展工业、农业、养殖业,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有户籍的420户中,只有110多户常住在村里。

  留在村里的计成军除了种植薄皮山核桃,还上山护林,宣传生态保护和防火。他被选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对这些贫困户护林员进行补助。

  “让贫困户做生态护林员,既可以让他们稳步脱贫,也帮助了生态保护。”王鹏说。

  2017年底,白庙村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山那头的高青旺,带着儿孙住在设施齐备的二层小楼,每天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林间鸟声蝉鸣,衣食无忧。

  高家院子放着一只老木桶,里面是锈迹斑斑的镰刀、锤头、铲子、锥子,这是高青旺爷爷当年种树的工具,现在闲置了,仿佛静静地向人述说造林的往事。

  高青旺退休了,他打算过些日子教11岁的孙女栽下她的第一棵树。

   (参与采写:代贺、费江、杨钧、水金辰)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