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滁州 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奋力冲刺全国八十强

2021-11-23 09:06  来源: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穿城而过的滁宁城际铁路。

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级江北新区、南京都市圈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身处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核心层的滁州,抢抓历史性机遇,继承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对接大江北,深入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在双招双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出实招、谋实效,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滁州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获省委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连续7年获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市,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目标提前实现,2020年位居中国城市GDP百强榜第88位,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城市,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滁州树立了“5688”发展目标,即到“十四五”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00亿元、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以上、跻身全国城市GDP前80强。

当前,滁州全市上下正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奋进新征程、冲刺八十强”的宏伟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拉升标杆,齐心协力、铆足干劲,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创一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全省前列;融入新发展格局展现更大作为,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更大提高,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成效等“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而努力奋斗。

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区 一体化发展迈新步

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的目标要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抓组建、建机制、强推进、求突破。为充分发挥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大问题议事协商机制作用,今年5月27日、6月3日、9月14日,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数次赴南京江北新区和浦口区协调推进示范区建设。今年6月28日,宁滁跨界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正式挂牌运行。一大批基础设施互联项目、汊河片区跨界合作产业园和科创综合体、南浦合作产业园标准化厂房等开工建设,华瑞微半导体、华诺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12月底前竣工投产,总投资102亿元的人民控股集团光电显示材料、总投资100亿元的智能家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签约落地。

协作机制更加完善。宁滁两市联合成立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示范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协调机制、推进机制、保障机制等10项工作机制。江北新区管委会和来安县、浦口区和南谯区相应成立由双方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推进小组。

运行架构更加健全。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探索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开发主体”的管理运营模式,开发公司负责示范区投融资与开发建设,江北新区与来安县按6:4比例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宁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南谯区与浦口区按8:2比例共同出资5亿元成立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一期资金均已到位。

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全面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任务,省委、省政府对两个示范区提出“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的目标定位,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区”“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宁滁同城化先行区”“绿色发展样板区”。

基础设施进展较快。目前,宁滁城际铁路滁州段加快建设,来六高速公路滁州段已开工,汊河大桥、池杉湖路桥年底建成通车,黑扎营大桥10月份开工建设,池杉湖路桥、滁州港(汊河)升级工程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在滁并站。全力推动3平方公里的顶山—汊河、4.57平方公里的浦口—南谯示范区启动区建设。目前,启动区总投资9.9亿元的路网项目全面开工,汊河片区总投资6.7亿元“一园一体”(跨界合作产业园和科创综合体)和南谯片区总投资5.65亿元南浦合作产业园标准化厂房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产业项目加快入驻。示范区围绕产业腹地、配套园区的定位,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地标性产业,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总投资30亿元的华瑞微半导体、总投资12亿元的华诺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12月底前竣工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锂电铜箔生产基地、50亿元的中来光伏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此外,天长—六合协同发展区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滁州与上海杨浦签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和园区结对共建全覆盖。4家开发园区进入全省30强,滁州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连续两年居全省第3位。中新苏滁高新区、天长经开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五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2000个,到位资金近5000亿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61亿美元、年均增长11.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亿美元、年均增长8%,全市外资企业数居全省第3位,进入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滁州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抓手,深入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依托工业互联网,提质升级传统产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数字经济,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光伏、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食品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围绕八大产业链不断补链壮链强链。出台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去年以来先后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取得历史性突破,让滁州真正成为了人才汇聚的宝地、创新创业的福地、产业发展的高地。近年来,该市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70个、到位资金近5000亿元,惠科、隆基、晶科、福莱特、东方日升、星恒电源、阳光电源、人民控股、通威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工业大项目引进落户或竣工投产。该市规上工业企业数从“十二五”末的1503家增至“十三五”末的1836家,百亿元企业、百亿元工业项目从无到有,“十三五”末分别达3家、7家,特别是今年上半年,5个百亿级企业相继落户滁州,创造历史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以上。

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累计与近百家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产业产值、增加值总量均上升至全省第三。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9.0:48.7:42.3,规上工业企业数居全省第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省级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分别达到3个、2个。县县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3个。存款、贷款余额首次双双突破3000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2家、居全省第3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030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38%。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性成效。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较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大滁城“141”组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琅琊山、滁州古城、清流河、明湖“四个一”工程为重点的主城区建设再展新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域老城改造、新区拓展齐头并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滁宁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1位,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完善的生活服务体系和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绿色发展得到根本性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皖东大地青山绿水,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全域推行河(湖)长制,滁河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成效明显,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滁河获全国总工会、水利部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表彰,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西涧湖二级保护区整治成为全国样板。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达36.2%。

滁州市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三变”改革实现村级全覆盖,农村垃圾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机制改革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综合医改、“放管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路长制”等改革成果丰硕,五年共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42项、省级试点56项。此外,2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定远贫困县摘帽。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8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城镇新增就业39.6万人,就业创业工作考核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持续净化优化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开新局

滁州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紧夯实基层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中央及省委巡视、专项巡视和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扎实开展,“三不”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干部干净干事、群众群策群力的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优化,皖东大地政通人和、风清气正。

五年来,该市一直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从思想深处入手,强化理论武装,组织“滁州大讲堂”“举旗帜 送理论”“百团千人万场大宣讲”“微讲团、微党课、微讲堂”广泛宣讲,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向党员干部推送学习内容,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实现乡科级以上干部全覆盖。

坚持“重品行、重业绩、重适配”导向,全面落实“六选六不选”要求,突出“四个优先”,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研究出台《关于加快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4条”,建立健全干部容错免责、不实举报澄清机制,为21名干部澄清正名、撑腰鼓劲,真正做到干部为事业想、组织为干部想。

实施基层党建“三个清单”,建立书记抓基层党建“1+N”个性化清单,创新开展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季度述职,推进任务落实。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开展星级支部创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开展千名党建指导员下千村行动,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23”工程、“村企联建”三年行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创建等,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在城市,实施城市基层党建“三抓一增强”工程,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专项整治,统筹提升各领域党建质量。村干部干事创业“12条”、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8条”先后出台,让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更有干头、更有奔头。

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惩治腐败不放松,充分发挥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以扎实有效的举措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驰而不息纠“四风”。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