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民生周刊】安徽滁州市:用“绣花功夫”雕精致城市

2022-12-29 16:16  来源: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安徽滁州,位于安徽最东部,东靠南京、西接合肥,北枕淮河、南临长江,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

近年来,滁州市在保护城市记忆、重塑城市空间、增加城市韧性、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历史原因和现实成绩双重叠加下,去年11月,滁州市入选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

“留改拆”“微更新”

围绕路面翻新、雨污分流、弱电下地等方面进行提升改造,里里外外重新粉刷了楼体,改造增加了车位、绿地、公示栏……让居民从“住得上”向“住得好”转变。今年以来,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脚下的野芳园小区,出现人人艳羡的可喜变化。

“这次改造力度很大,不仅铺设了沥青路面,畅通了消防通道,而且实施了雨污水分流,更新了健身设施,比以前宜居多了!”77岁的居民倪大爷,见证了野芳园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变化。

野芳园的“华丽变身”,只是滁州市琅琊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2022年,琅琊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实事,共改造小区7个,涉及居民1156户,住宅建筑面积10.98万平方米,截止到目前,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滁州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恒军表示,今年滁州市紧盯8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抢抓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机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努力把“民生大事”“关键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根据《滁州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城市更新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镇体系更加健全,城市结构、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全面转型,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病”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除了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针对“断头路”、城市停车难、雨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城市更新中也明确提出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

巷道过窄、路面不平、道路不通……据市民反映,滁州城区大润发超市东侧一条窄窄的道路,“微循环”不畅,上下班高峰期,堵车是常有现象。

作为滁州城市更新示范区的首个项目,施工人员在大润发东侧道路南延工程上用“绣花”功夫,“留改拆”“微更新”,尽可能保持巷道原汁原味,完善公共设施,打通城市微循环,于今年7月26日正式完工。巷道以全新的姿态,迎来送往,守候万家灯火。“道路通畅了,环境干净了,我们的日子也更美了。”家住家园新村的市民张香勇称赞不已。

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全面体检、找准问题,为城市发展“把脉”护航。

据了解,滁州立足实际,结合安徽省82项“体检指标”,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全方位、多途径采集城市综合指标数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精准查找“城市病”,精准开出治理“处方”,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精准指导。

根据《方案》,确定了以“一轴两核、八区多点线”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完善功能”为目标,以“留改拆”“微更新”为更新模式,围绕老城区28平方公里,共划分8个更新片区,涉及8个街道、44个社区、36万人口,实施全面系统的城市复兴。

“我们都是滁州市民,要共同呵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生活在滁州幸福感、满意度更高。”今年7月28日,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率队调研老城区城市更新项目时强调,紧密结合文明创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不断优化市民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摒弃大拆大建,突出“留、改、建、提”,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适应市民新需求,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生态修复,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补齐城市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及无障碍等多类型服务设施短板,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当前,滁州正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步步向前实施社区微改造、街巷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棚户区拆迁及开发、城市生命线等六大类44个子项目,加快形成一批规模适宜、特色鲜明、有突出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努力实现“一年启动建设、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展现新貌”。

▲滁州城南新区

“绣花”“织补”留住城市记忆

青砖黛瓦的庭院错落有致,一砖一瓦间,烙印着岁月沧桑。金秋十月,滁州老东关遵阳街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再现,迅速成为滁州市民网红打卡地。

历经1600多年的滁州古城,素有“江淮保障”“金陵锁钥”之称。在不改变城市肌体肌理、街巷格局、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滁州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工作深度结合。

一个基础设施网络,两个示范片区,7个文化主题院落,7个口袋公园。保护修缮中的北大街、金刚巷两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织补街区肌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传统院落,形成特色文化博览街坊。

通过保留古树古井、还原院落格局,坚持旧材利用、织补原有肌理,重现历史风貌、提升片区环境。同时,在充分尊重原住民意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留住原住民,鼓励留在街区居住,留住一代人的乡愁。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方能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为了传承城市文脉,滁州重塑青砖黛瓦街区风貌的北大街、金刚巷,再现环滁皆山的空间格局,凸显山—水—城一体的古城人居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植入特色产品,已逐渐成为滁州古城旅游服务会客厅。

此外,滁州对古城3片历史文化街区28.51公顷范围实施有机更新,立足凸显“双关双瓮、五楼双塔、三桥六城门”历史风采,修复章益故居、吴棠故居,重建太仆寺、通济桥、奠枕楼、拱极门等历史地标。

留住历史,更得让古城烟火味浓。在约3.77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滁州谋划一批总投资约15亿元的城市更新项目,包含9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4个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历史街巷改造等20个项目,提升古城行政办公、民俗文化、小型游园、商业服务配套等功能。

添烟火气,汇聚商气人气。在古城北侧通过招商引进亲子游乐项目,今年还将开工新建1.3万平方米的古城邻里之家、8000平方米的民国特色街坊,植入文化活动、民俗文化展示、民宿主题酒店等业态,通过传承特色文化商业,逐步恢复江源泰、卞源昌、中心池等老字号。

同时,划定市坊街巷寻忆路线,将7个口袋公园和2处名人故居进行串联,重拾滁州老滁城“72条半巷”的市井生活记忆。开展民间老物件征集、书法民歌非遗推广、“醉美滁州”12时辰等系列活动,联合滁州古城街区“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激活古城人气。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作家等实地采风,执笔成文,展示滁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风貌,围绕全方位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脉络,再现历史文化遗存价值和功能。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驻足回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骨架”逐步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滁州正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提升城乡人居品质,在“绣花功”里雕琢精致城市,托起市民稳稳的幸福。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