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管事人”,劝得住是重点。在村级设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的基础上,吸纳481名在农村“说得上话、管得了事”的婚丧“大支”,组建152支“文明新风管家”志愿服务队。建立“群众报备—‘大支’劝导—文明积分—礼遇激励”机制,发挥“大支”的人缘、亲缘优势,结合当地民俗礼仪,事先介入上门劝导,“大支”变身宣讲员,宣传“移风易俗明十条”等,帮群众算清“经济账”“人情账”,破解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2023年以来,“大支”劝导830户群众实行丧事简办,124户群众做到小事不办。
盯紧“草台班”,用得好是关键。排查起底全市118家演艺公司、演出团体等“草台班”,建立演艺团体红黑名单,完善演出活动备案、审查机制,签订规范演出承诺书2700余份。面向458名“草台班”从业人员,择优培养文艺宣讲员,引导参与“文明实践赶大集”“送戏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了快板书《移风易俗倡文明》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广泛宣传文明新风。实行农村文艺演出全过程监管,“文明新风管家”场场必到,做到事前劝导、及时报告,与“草台班”一道配合网信、公安、文化、民政等部门督查检查,规范演出活动2774场。深化农村文化市场整治,统筹全市17个乡镇街道和部分市直部门,构建“长眼睛、有牙齿”的夜间联合执法巡查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巡查2700多次,杜绝无证演出、低俗演出,与“文明新风管家”共同劝导群众取消婚丧演出活动856场。
办好“贴心事”,服务优是保障。盘活小区门面房、文化广场、村庄祠堂、闲置房屋等群众就近可去、安全便捷的场所,因地制宜建设新风堂、便民治丧点、文明新风示范点等移风易俗阵地39处,完善提升现有农村文化礼堂、家宴中心的水电、桌椅、炊具等配套设施,向群众免费提供办事场地、音响设备,“文明新风管家”提供支客理事等“一条龙”志愿服务。加强婚庆、殡葬等服务市场监管,指导酒店餐饮推出“平价菜单”,引导群众在移风易俗阵地办事330余场,有效避免占道办事、治丧扰民问题以及“流动宴席”安全隐患。将破除陈规陋习、红白喜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等纳入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开展积分兑换活动500余次,选树“弘扬新风好大支”“移风易俗好家庭”“婚事新办好公婆”等移风易俗先进典型50个,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形成培育弘扬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明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