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上午,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滁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冲刺首季“开门红”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各级干部迅速将思想心理从节日状态转移到工作上来,集中精力,抖擞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全面打响冲刺首季“开门红”攻坚仗。
新常态有新状态。 “十三五”开局之年,滁州市各级各地争做“四个看齐”的表率,争当“四个自觉”的模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按照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市“两会”明确的今后5年的发展蓝图,以总量冲刺全省第三、建设环滁皆美家园为奋斗目标,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以开局就发力的状态、起步就冲刺的节奏,压实责任、压茬推进,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奋力创造开局之年的新业绩。当前,各级干部已全面进入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各个行政服务大厅按时定岗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数十支县干招商小分队“誓师出征”;各地帮扶干部纷纷深入企业,解难题、促复工、开工;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春季田间管理,促进增产增收……
逆势上扬 招商开新篇
近年来,面对政策趋紧和宏观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滁州市招商引资逆势上扬,全省综合排名逐年递增,从2013年第7位到2014年第4位,2015年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年全市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690个,实现到位资金800亿元,其中境内省外项目实现到位资金666.2亿元,增长18.2%,新增亿元以上项目数223个,均居全省第二。全年全市新签约、开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283个、214个。
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去年初,滁州市率先出台了 《滁州市促进重点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试行)》,为招商工作打了一针“兴奋剂”,树立了“风向标”,先后开展“开门红、双过半、双百攻坚和农歌会经贸活动”等行动,坚持每天短信通报各地主要招商活动,每月通报各地成效,每季度召开县市区和县干招商小组调度会,全年开展两次招商项目集中观摩活动,促进各地各单位比学赶超、真抓实干。市四个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带头出征,全年市级领导高位推进活动90余批次,南下北上,东进西拓,推动北汽欧辉新能源客车、华夏幸福基业、上海电缆等重大项目先后落地。
工作成效可圈可点。市经开区家电信息、休闲食品特色鲜明,苏滁产业园营养健康、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引力度,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加粗,集群集聚效应显现。汽车城、健康食品城、家电制造基地等重大工程积极推进,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签约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个,国内500强投资项目9个,上市公司投资项目17个,高新技术企业项目8个,外资项目6个。博西华洗碗机、永强全地形车、滁宁高教科创城等一批优质项目的引入成为招商引资新亮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服务业开辟新篇章。
2016年,滁州招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拥有天时、地利、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南京江北新区成立,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产业转移多重机遇叠加,企业“洗牌”、生产要素低成本扩张、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等机遇应运而生,接踵而至;该市拥有“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西部的资源”;全市上下万众一心谋发展,齐心聚力抓招商。
新的一年,滁州市围绕“实现到位资金880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0个”招商引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拓展招商路径。把握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重点招引新能源、家电电子、高端装备制造、休闲食品、新材料等制造业和文化旅游、科教研发、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央视广告、股市行情、行业排行榜挖掘高品质目标企业;通过共办行业年会、参加产品供销会等紧密接触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开展以商招商;针对产业链欠缺环节,开展产业配套招商;通过与知名搜索引擎合作,强化网上招商。
创新招商办法。推进大滁城(滁州、来安、全椒)打造以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大健康为主导的三个千亿元产业集聚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瞄准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创业人才,充分利用企业过剩设备和资源,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联合市经开区、苏滁园设立产业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参股、代建等方式,将产业与金融有机结合,促进大产业、大项目落户。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策划、评估、金融等机构的联系合作,捕捉信息,深挖项目线索;针对转移企业“轻资产”的需求,积极探索招商与建设为一体的市场化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增强承载能力。
此外,滁州市还将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开展招大引强,发展新型农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突出招商质量。锁定重点企业,推动挂大靠强,引资引智相结合。强化调度考核。
强化项目 推进“调转促”
当前,滁州市正全力以赴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确保一季度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实现“开门红”。一是突出调度重点。着眼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减排等关键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县域经济、园区经济等重要板块,压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完善调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机制,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切实做到月有例行调度、季有综合调度、重大事项及时调度,着力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调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协调性,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三是强化政策研判。四是加强跟踪问效。
滁州市强化项目工作,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围绕全年新开工3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目标,逐月制定新开工项目计划,明确开工时间节点,以月保季,压茬推进。加快400个超亿元续建项目复工建设步伐,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大施工力量投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确保一季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三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在去年谋划储备的10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基础上,进一步谋划梳理 “十三五”重点投资专项和重大工程,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库。编制项目建设3年滚动计划,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审核批准一批、开工实施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四是抓好项目在线审批,去年年底建成了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与中央平台对接。
滁州市抓好“调转促”,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一季度,该市一是大力加强顶层设计,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做到指标对应、措施呼应,抓紧制定“调转促”2016年工作方案;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省级智能家电基地建设,确保基地一季度完成总产值110亿元,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智能仪器仪表、新型化工、硅基材料和轨道交通装备6个市级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适时启动第二轮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同时,强化项目带动,确保一季度全市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亿元以上项目超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7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保持20%以上;三是大力创新要素保障,全市建立总规模50亿元到8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完善产业政策,优先支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大企业上市培养力度,深入推进政银企合作,及时破解问题;四是加强督查调度。
精准帮扶 服务上水平
今年,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企业帮扶服务年”专项行动,是决战“调转促”、冲刺“543”的关键之举。抓好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对于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夯实“十三五”发展基础意义重大。
细化分解目标,强化经济运行调度,该市明确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力度,对40户10亿元目标企业实施“周摸底”,对200户重点企业进行“旬调度”,对其他规上企业进行“月监测”。同时,突出要素保障,切实做好重点企业资金、用工、电力等各方面的要素对接;细化工作目标、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及时收集企业经营情况,分析运行走势,协调解决问题。
围绕节后复产,引导企业合理排产。深入开展“复工复产”专项行动,每周、每日调度全市规上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合理安排好生产作业计划,为实现首季“开门红”提供有力支撑。
狠抓工业投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早抓在建项目复工,加强重点项目调度。一是集中精力抓好“十大工程”——“滁州汽车城”和“新型化工硅基材料基地”两大工程中开工类、续建类和竣工类项目的启动速度。二是重点抓好“三百工程”和“千亿技改”工程项目的精准调度。一季度确保新开工项目20个,竣工项目20个,达产项目20个。全力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北斗二代CAPS系统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2亿元的椰牛系列饮品华东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中广核全椒风力发电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二期)等如期开工;重点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德威新材料年产9.8万吨超高压绝缘材料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众星新材料兴建电子封装材料及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品工程项目、总投资3.9亿元的章广常山风电二期工程项目如期竣工;强力推进总投资5.6亿元的成路文化用品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婴舒宝婴儿用品项目一期、总投资2亿元的康佳电子节能环保一体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如期达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工作机制,深化企业帮扶。一是加强体系建设,设立高规格的“企业帮扶中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人员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帮扶方案,突出问题导向,狠抓工作落实。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引入信访工作机制,按接待(受理)、处理、回复、回访四个程序办理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引入效能督查督办机制,对久拖不决的问题实施督查督办,并纳入年终效能考评;强化报告和通报机制,建立企业帮扶工作日报告、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制度;强化市县联动机制,逐步实现网络办理、信息同步。通过四大机制的完善落实,推进帮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网络化、系统化、责任化,实现企业帮扶全覆盖。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充分把握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之机,采取各种形式帮助重点企业招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防止出现抽贷、压贷现象,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四是强化制度落实,完善企业“困难库、问题库、建议库、成果库”,设立工作台账,跟踪、调度好2015年尚未办结的51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