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网络宣传 >

“我是滁州代言人”网络直播活动走进来安

2016-11-28 15:56  来源: 滁州网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来安处处是风景

——“我是滁州代言人”网络直播活动走进来安县纪实

11月26日,记者跟随由滁州市网宣办主办的“我是滁州代言人”——美好滁州走进百镇千村网络直播组来到来安县,采访体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美好滁州政务微博、微信及滁州网等媒体平台将所见所闻呈现给广大市民网友。

004

记者随直播团队一行首先来到位于施官镇的红叶冬桃基地,初雪已降,寒冬将至,这里的千亩桃林依然果实累累。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施官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红叶冬桃基地的总经理宋金叶,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但给人的感觉很干练。身为来安县林科所技术员的宋金叶告诉记者,10年前在一次偶然的种植试验中,一株红叶桃树引起了他的注意。凭借科技人员独特的敏感,经过8年不间断的反复试验,他终于将红叶冬桃研发成功。

002

2012年,宋金叶联合几个农民在施官镇桃庄村流转200亩土地,成立了桃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尝试种植红叶冬桃。去年他们又流转了1800亩土地和荒山,并投入30多万元修了一条水泥路,打了一眼机井。今年,宋金叶种植的冬桃喜获丰收,亩均产量在3000斤以上。宋金叶告诉记者,桃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获得了有机果品的认证,“桃丰”牌红叶冬桃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南方一家果品代理公司看中红叶冬桃的市场潜力,把施官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冬桃全部订购。

“红叶桃又称红叶碧桃、紫叶冬桃等,落叶小乔木,株高3-5m,树皮灰褐色,小枝红褐色。单叶互生,卵圆状披针形,幼叶鲜红色。花重瓣、桃红色, 分为长花枝,中花枝和短花枝及花束状枝,花芽分化集中在7月至8月。核果球形,果皮有短茸毛。花期4-5月,果期6-8月;果子成熟期11月份,是食用的商品桃,果大味甜。”宋金叶介绍说,“红叶冬桃是示范区的主打品种,但这不是全部。”为让示范区四季能飘香,他还根据当地土壤成分,引进了龙山红蜜、春瑞、锦绣黄桃、沂蒙霜红等南北方特色优良品种,实施全面种植、错位营销。

003

“红叶桃系列品种的花、叶、果都能观赏。”谈到自己的培植经验,老宋如数家珍,“3月上旬花芽开始膨大、叶芽萌动,4月初始花,花期10-15天。花后结出紫红色的果实,花与叶同时生长,红叶一直保持到5月下旬。随着气温升高,紫红色的叶片从基部向上慢慢变成铜绿色或绿色,下部绿色、上部紫红色的美丽景色一直保持到9月中旬,而后树叶全部变成绿色。果子随着气温的升高,由紫红色慢慢变为青色。8月下旬,果子随着气温变凉又进入快速生长期。从9月上旬起果实开始着色,可看到紫红色的鲜桃挂满枝头,绿叶红果交相辉映,甚为美观。此时起果子逐渐成熟,单果重在180-400克之间,果肉白色、多汁味甜,是老少皆宜的食用佳品。”

离开了红叶冬桃基地,记者来到了位于来安县城东部12公里处的施官镇贾龙民族村。初到贾龙村,生态和文化两种印象像深秋爽朗的风,带着浓郁而清新的乡土味道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处高耸壮丽的伊斯兰门楼,进村是长达1.2公里的民族大道,一条宽敞的马路,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桂树和苗木交相辉映,让整个村庄显得清新、典雅。

005

贾龙村是来安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总人口1769人,共有回族、藏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心村现有82户居民,其中回族35户。自2013年实施“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贾龙村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环境卫生,注重发展支柱产业,已逐步形成民居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贾龙村先后荣获省一村一品专业民族示范村、滁州市十大民俗风情村、省美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2016年10月,从国家民委传来好消息,来安县施官镇贾龙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006

关于贾龙村的村名,坊间有这样的传说:清初回民为躲战乱避难到此,为了纪念他们自西往东的历史,当年村里的民居都是往东朝向,形成了一条长龙似的村庄,又因贾姓居多,故称贾龙村。曾经的贾龙村,经济落后、产业薄弱、人居环境差,而如今的贾龙村,绿树成荫、民居俨然,天蓝水净、鸟语花香,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早已实现从脏乱差向园林村庄的华丽转身。

007

在施官镇党委组织委员余宗江的带领和介绍下,直播组沿着主干道径直走去,先后来到伊斯兰文化展览馆、清真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室、为民服务中心、休闲健身广场和回民小区等处,实地感受贾龙村的人文风情。余宗江介绍说,在贾龙,联排的乳白色民居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心村35户回族群众的住房统一白墙红瓦,全村建设了47幅民族文化墙,重点展示伊斯兰著名的景点、建筑、风俗;修建了伊斯兰风情园,通过实物再现回族群众礼拜、生产生活的场景。

2013年,施官镇引进滁州的一家园林绿化公司建设苗木生态示范区。目前,已建成了一座占地5000多亩、五彩斑斓的贾龙绿泉生态园苗木基地。基地中,红叶石楠(红园)面积1500亩,北美海棠(花园)1500亩,桂花(香园)500亩,栾树、广玉兰(彩园)500亩,繁花争艳、多彩缤纷。还有植物园、水上乐园、盆景园等景观,尤其是农家乐食府,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使人驻足流连。

余宗江告诉记者,未来的贾龙,打算凭借文化特色和园林村庄两个品牌在旅游产业深耕细作,将特色文化优势发挥放大,形成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景线,在众多千篇一律的乡村建设中脱颖而出。

离开了贾龙村,记者又随直播组一行来到了位于来安县雷官镇杨渡村黄大圩的安徽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这里距离南京市38公里,在长江一级支流——滁河的北岸、滁河支流——向阳河东岸,是一处由向阳河新旧河道围绕而成,由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河流湿地、运河输水河、库塘、水田等组成的大型湿地生态系统,又因有“华东最大的池杉林”而得名,总面积143.2公顷。

008

在池杉湖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邢志伟的引导下,直播组一行沿着在建的湿地科教中心和宣传走廊走近观鸟台,再穿过百荷园来到向阳河景观大道,最后泛舟湖面,欣赏美如画的水上池杉林,在初冬的黄昏感受人与自然的完美交融。

00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大圩的树木、植被、鸟禽、鱼类等物种得到了政府的有效保护。”邢志伟介绍说,“茂盛的池杉林、芦苇荡以及库塘湿地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珍稀水禽、鱼类和底栖动物以及鹭类、雁鸭类等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场所以及丰富的食物来源,适宜湿地植物及鸟类、鱼类、底栖动物等生长繁殖。湿地现有植物60科154属194种,鱼类8目15科43种,两栖动物1目3科6种,爬行类3目5科12种,鸟类12目31科95种,兽类5目5科13种,其中,属国家Ⅱ类重点保护动物12种,属安徽省保护的动物9种。”

010

为了立足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边界经济,2012年,雷官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方式,引进投资3.6亿元倾力打造湿地生态园。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将湿地公园建设成滁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示范点以及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备、湿地景观独特、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兼备,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目前项目已进入完善阶段。

短暂的行程即将告一段落,但如画的美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来安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造“环滁皆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该县重点做好生态文章,进一步将政策、服务向乡村旅游业倾斜,积极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倾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生态红利”。下一步,他们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手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不断创新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促进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兴旅,把来安建设成为南京都市圈的“生态后花园”和皖东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