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简报 >

明光市:“四变”沉浸式宣讲让党的声音润民心

2023-03-14 09:27  来源: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变“灌输”为“对话”,用“小板凳”打破距离感。强化让群众感兴趣、听得懂、记得住的实效导向,改变固有的“台上台下、你讲我听”的“灌输”形式,转向搬起小板凳“围坐而谈”的对话形式,打造了“老墙根”唠嗑角等一批接地气、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宣讲品牌,“抱团科普”获评“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不拘泥宣讲场地,宣讲人走向公园游园、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与群众促膝而谈,用乡音、大白话、土语等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召开座谈会,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与群众交流互动中回应群众关切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热点问题,把我们想说得与群众想听得真正挂上钩,大大提升了宣讲的亲和力、感染力、实效性。去年以来,已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座谈会100多场。
        变“口述”为“影音”,用“多媒体”增强感染力。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围绕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等,融合明光本土红色资源,制作一系列线上宣讲课程、党史微视频等,在微信微博、可视化广播等载体全面刊播,“明光发布”视频号、抖音号开设“明·说”和“暖民心见行动”短视频专栏,2022年以来发布宣讲类短视频160余个,可视化广播播出60多期,农村“大喇叭”播出“跟着‘学习强国’学党史”等1000多次,“店小二”在线定期与群众“见面”“声”入人心。通过图文并茂、视听融合的多媒体轻量化传播形式,补齐了传统宣讲不贴合青年群体接受习惯的短板,增强了理论宣讲的趣味性、感染力,实现了“网、微、端、屏”多重到达,提高了覆盖面,增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理论政策宣讲的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
        变“独唱”为“群演”,用“亲友团”画好同心圆。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先进典型引领、乡贤能人参与,发挥“亲缘”“地缘”“人缘”等社区亲情关系,广泛发动“五老”人员、新乡贤、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科技能人等群体,组建市委理论宣讲总队以及“飞燕”“薪火”“红烛”“巾帼”“税先锋”等专业宣讲团,形成人人想参与、人人愿学习、人人能宣讲的“亲友团”,变少数人的“独唱”“独角戏”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新格局。2022年以来,各类宣讲队伍深入城乡开展“举旗帜·送理论”2000余场、“把道理送进心中”宣讲活动100多场,开展“红色故事+四史”“身边好人+道理”“文艺作品+理论”“文艺演出+宣讲”“税费服务+政策”等近1000场,用党的创新理论画出群策群力共推乡村振兴、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同心圆”。“飞燕”宣讲团先后获省委宣传部2021年度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滁州市2021年度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变“理论”为“实践”,用“新服务”凝聚向心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载体作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着眼灵活性、便民性,做到群众在哪里、理论的力量就流动到哪里,投资300多万元改建了“两中心融合综合体”。拓展被中宣部推广的明光市“把阵地建在庄上”经验,构建了1个县级中心、17个镇级所、152个村级站、150个自然村庄实践点、25个城市社区红色驿站文明实践点广泛辐射的多级联动格局,将理论宣讲的触角延伸到自然村庄,培育了市乡“纳凉集市”、税务部门“明税青锋”、文联系统“文艺轻骑兵”、社科系统“抱团科普”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特别是“明税青锋”志愿服务队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深入企业开展“税惠政策送上门、网格服务零距离”活动,宣传惠企税费政策,为企业送去减税降费“大礼包”,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亭满意·一嘉亲”营商环境,推动了明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明光市委宣传部)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