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记者走江淮:大户田头话冬管

2016-01-05 08:51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1月3日上午,难得的冬日暖阳,天长市董尖圩稻业合作社田野里的麦苗一片青绿,郁郁葱葱。合作社理事长宣有林正在组织人手开挖、疏通麦田的田边沟。

谈起“种植经”,宣有林浑身是劲:“要想麦子有得收,关键是要开好几条沟。 ”他针对合作社的田块地处圩区,容易积水、受涝的实际,把功夫下在整地、挖沟、排水上。老宣挖麦田沟很有讲究,围沟、腰沟、田边沟纵横交错,及时排水防渍。宣有林说,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造成长期渍水,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缓慢,养分不能及时被麦苗吸收。同时,根系受渍害,发育差、扎根浅,吸收功能差,因此引起黄苗,甚至会出现烂根死苗现象。“对此,应及时挖沟、清沟排水,并加深沟道,降低地下水位,并追施适量复合肥,促进麦苗恢复生长。 ”

记者在跟宣有林说话的过程中,附近的种粮大户和农户陆续赶来 “取经”,宣有林“毫不吝啬”。 “自从老宣来到董尖圩承包土地种粮以来,我们施肥、治虫省心多了,成本也减少了、收益增多了。 ”仁和集镇王桥村农民余永春打心眼里佩服宣有林。

当地另外一名家庭农场主陈宏平,也在盘算新年的计划:“继续挖掘科技增产增收潜力,结合化肥零增长、农药精准化、无公害化等配套的绿色增长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发展多种经营。 ”陈宏平告诉记者,当地多数家庭农场生产设施还很落后,没有烘干设备,粮食晾晒和仓储都有困难,融资也不易。他希望政府加大对小规模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解决粮食价格持续走低问题,让粮农多得实惠。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