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滁州以创新驱动战略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07-25 09:24  来源: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元气森林生产线。

  安徽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现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作为“大包干”发源地,今天的滁州,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

  天时——去年,滁州实现生产总值3610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领跑全省、位居长三角城市第二,经济总量稳坐“安徽第三城”,在全省季度“赛马”评议中,经济运行连续四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三个季度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在全省“赛马”评议中,滁州经济运行和营商环境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目前滁州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之一,一座厚积薄发的实力之城加速崛起。

  地利——滁州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具有左右逢源、双圈互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滁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借长三角的“东风”,搭一体化的“快车”,正奋力打造长三角的产业辐射腹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以及吸引人才的集聚地,招引的项目和产业中70%来自长三角地区,一座动能强劲的活力之城势头澎湃。

  人和——滁州发展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前2名,党建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皖东大地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劲头足;连续3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目前,该市拥有合作院士78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超45万人,大学生超5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80万,滁州英才广聚、创新涌动,去年首次被评为“全国最佳引才城市”,一座大有可为的魅力之城前景可期。

  安徽盼盼食品饮料生产线。

  健身爱好者在琅琊山风景区进行柔力球表演。

  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近年来,滁州的发展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蝶变历程,滁州是如何一路爬坡过坎、闯关夺隘、赶超跨越?突破突围的秘诀在于创新创造。滁州牢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释放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雄浑力量。

  以科技创新构建产业融合全链条

  我省提出,要围绕“在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先锋”,谋深抓实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务实举措。把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育主体、搭平台、聚人才,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45家,总量居全省第3位,滁州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在省科技厅首次发布的科技创新指数中滁州市增幅全省第一、排名全省第三。

  “无中生有”打造的新兴产业光伏产业近年来风生水起,“世界光伏之都”的宏伟愿景正成为滁州的崭新标签、亮丽名片。

  滁州紧盯头部企业,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批光伏项目纷至沓来,目前落地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85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其中单体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就有12个,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现已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背板等全产业链。

  英发集团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

  全柴集团生产线。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敏锐抢抓“双碳”机遇的滁州,不仅牢牢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新动态,也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汇聚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完善人才链,用好政策链,在光伏新赛道上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所有机器全部为国产,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踏实。”凤阳瞩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骄傲地介绍,自研技术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隆基太阳能单晶perc电池、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24.06%、26.81%,晶科高效N型TOPCon电池效率达26.1%,东方日升超大尺寸组件功率超700W……一批批全球领先技术竞相涌现,一项项世界最高纪录改写刷新,光伏领域的关键技术在滁州实现迭代突破,自主创新让光伏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去年,光伏产业产值达到873亿元,连续两年增长超100%,隆基、晶科、东方日升跨入百亿企业行列;今年,光伏产业产值可望突破15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千亿产业;未来,光伏产业前途光明、风光无限。

  徽宁电器的承荷探测电缆和抗拉型潜油泵电缆、华星塑业自主研发的承插式管材接口及一次性注塑成型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天长缸盖目前已形成具有年产100万台以上铸铁成品缸盖,成为行业内的排头兵……勇立行业潮头、瞄准核心技术、敢于自主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

  位于南谯区施集镇的井楠茗宿夜景。

  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列车测试,即将试运营。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55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以上,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位列全省第三,正崛起成为助推滁州经济发展的“实力担当”。

  科技创新需要载体,平台是关键。滁州坚持企业主导、产业支撑,按照市场化原则,围绕八大产业链,积极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科大硅谷等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据统计,目前已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6家,其中国家级4家;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0家;建成院士工作站9家,总数居全省第三位。

  企业蓬勃发展,平台推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滁州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完善政策体系等举措,不断推动创新驱动提速增效,让项目和企业充分释放发展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以生态创新呵护项目建设全周期

  坚持把创优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摆在更突出位置,深入落实省委“一改两为”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把开放创新改革作为更本质的作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解决好营商环境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近年来,滁州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从项目洽谈到项目生成落地,从项目开工生产到投产达效,从发展壮大到提档升级,全周期地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做好服务、扶持发展,交出了一份真心为企、真情帮扶的满意答卷。

  位于凤阳县的福莱特光伏玻璃生产线。

  滁州城南政务中心。

  “真是帮到心坎,办到心安,暖到心窝。”总投资100亿元的飞利浦智能家电产业园董事长黄辉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亲自领略到全周期营商环境:项目招商洽谈阶段,就有5名业务骨干组建项目帮办组,项目开工缩短2个月前期准备时间;项目建设阶段,即便遭遇疫情,工地上却日新月异,9个月就建成完工;项目投产后,想找配套企业合作,区里立即邀请5家配套企业上门洽谈,存在缺工用工问题,和区里打声招呼,不用企业操心,1000多名工人上门报到。

  滁州拉升工作标杆,等高对接沪苏浙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省内对标先进、省外对标苏州”活动,出台全省首部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126项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去年,企业群众平均办事环节减少10.23%,减少提交办事材料21.98%,平均审批时限减少34.38%,营商环境18项一级指标中,7项流程缩短、11项走在全省前列。

  此外,滁州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率先设立企业帮扶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推行“企业服务包”制度。“诊千企、优环境、促和谐”活动获评全国工商联系统年度实践创新奖。

  滁州狠抓助企纾困。坚持每月召开企业家早餐会,每季度召开营商环境分析会、项目建设现场调度会,每年召开考核总评会,定期组织“遍访企业、助企纾困”。去年全市共开展现场集中办公700余场、走访调研企业3.2万家次、解决问题2.97万个。

  在“亭满意”的带动下,来安“来安心”、全椒“全舒心”、定远“定放心”、南谯“谯头堡”、凤阳“凤如意”等服务品牌,如雨后春笋,遍布滁州。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现在,外界评价滁州最多的有两句话:滁州发展速度快;滁州干群精气神好。

  以人才创新塑造区域竞争全优势

  坚持依托大院大所等平台载体,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编制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定向招引力度,尤其是面向国际及国内知名高校招引高端人才。

  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新苏滁高新区苏州公园。

  美丽的明湖。

  一个人才团队很可能带来一个新兴产业。滁州坚持错位竞争,坚持以产引才、以才兴产,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通过设立3亿元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项目,共累计引进人才团队90个,扶持项目28个、投资金额超1亿元。其中,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项目18个、获省级扶持资金9100万元。探索实施“企业张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引才机制,去年12月面向全球发布“四海招贤”榜,意向引进97名、年薪50万元以上高层次人才,已引进空调制冷、新材料研发等领域22名高层次人才。

  东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孟继鸿,如今已习惯了每周固定来滁州高教科创城“打卡”的日子。“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一个可以‘让人潜心研究、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退休后的他,经滁州市领导“三顾茅庐”,被聘请为方舟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从事微生物研究、基因检测等工作。

  广发“求贤帖”、寻觅“揭榜人”、攻克“技术关”,赋能滁州高质量发展。滁州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上海建设滁州虹桥会客厅,连续3年举办“智汇滁州·会客虹桥”揭榜挂帅人才活动,累计发布170多项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榜金近6亿元,吸引境内外3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已揭榜63项,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化政校院企协同创新,累计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8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在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建立了10家“人才研发飞地”,实现“创新研发在外地、产业落地在滁州”。目前,从长三角地区引进落地人才项目超40个,在滁产学研合作院士78名。

  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带来的是高层次人才聚集速度越来越快、人数越来越多,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强劲。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只有率先培育“新动能”,抢占“新优势”,才能比拼“新领域”,跑赢“新赛道”。从曾经的农业大市到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路。带着与生俱来的改革创新基因,未来滁州一定能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拼出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