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第六次党代会特别报道:打造创新驱动的“滁州引擎”

2016-09-18 09:21  来源: 滁州网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谋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通道,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自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大胆闯,大胆试,不断增强新常态下发展的动力,发挥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发动创新“引擎”,“滁州快车”正奋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惊人超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成为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已经是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
 

    投资22亿元的立讯精密FPC和通讯电子厂房改造基本完成、投资8亿元的博西家电智能洗碗机及售后服务中心已封顶即将进行设备安装、投资6亿元的二期家电中心库项目主体已竣工……走进滁州,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喜讯频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已经是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
 

    2015年9月份,在全省“调转促”动员大会上,滁州经开区成功争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全省14个战新基地之一。今年以来,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智能家电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5年智能家电产业实现产值444.7亿元,今年上半年,基地实现产值206.4亿元,同比增长11.1%,总量位列全省各基地第二;完成税收6.8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同比增长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高、潜力大、带动性强,代表产业升级方向,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就抓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五年来,我市聚焦产业集聚、集群,以全市14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为平台载体,引导和支持各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苏滁园新能源汽车、滁州经开区和苏滁园大健康、天长智能仪器仪表、定远化工新材料、凤宁工业园硅基新材料、全椒先进工程机械和来安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配套完善、成长性好的产业基地,部分产业成为支撑全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天长智能仪器仪产业规模超过260亿元,凤阳硅基材料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78亿元,其他产业基地规模均超过50亿元。同时,我市以开发区园中园和专业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一园一品”“一镇一品”,形成了绿色照明、电子元器件、医药医疗用品等30个左右的产业集群,不断推动战新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兴化。
 

    为积极推进战新产业发展,我市积极探索资本与产业结合的新模式。市本级成立了首期规模1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战新产业项目;全市设立50至8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滁州经开区汽车产业基金、智能家电产业基金和天长市2号产业基金设立工作,县(市、区)按照3亿元以上的规模尽快设立产业基金。积极对接国内优秀众创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投产业。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22亿元,同比增长25.5%,比同期全市工业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战新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战新产业发展呈现了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优的新态势。
 

    不断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新型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电视机产品生命周期以前是2至3年,现在可能1年都不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在电视机行业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安康电子党委副书记黄爱东说,“我们无论何时、无论做多大,对于产品创新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忧患意识、自我加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安康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一项项突破,也使企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015年成为滁州率先突破百亿产值的企业。

    滁州扬子空调器和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工业设计中心联合开发的新产品悦世酷睿系列“圆柱柜机空调”荣获“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短期内订单已突破10万台,昔日响亮的“扬子”品牌如今重塑辉煌、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创新赋予产品生命力,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如果说,创新驱动是一盘棋,那么企业无疑就是分布在棋盘上的棋子。创新驱动这盘棋下得好坏,不仅需要决策者的智谋,更取决于每一枚棋子的分量,是否能够成为打头阵的车马炮。
 

    五年来,我市以规上企业为重点,在全市开展“千企科技创新能力大提升”活动。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创新型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项目扶持等多项措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多次入选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扬子空调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柴动力、康佳电子等多家企业获批为省级创新型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5家,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25.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创历史新高的数字突破1000亿元大关,位居全省第3位。
 

    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科技创新“1+6+2”政策,加大市县两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达到146家,组建战新产业技术联盟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2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0.6%上升至1.7%。“十二五”期间,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达2.9万件和1.3万件;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达5683件和772件,总量分别位居双居全省第四、第五位。
 

    为助力企业创新,我市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起服务平台。我市引进了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验检测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正在加快推进苏滁智能装备研究院、先进机器人技术研究院、省玻璃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滁州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轨道交通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2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共建成10家院士工作站,滁州高教科创城正吸引越来越多南京高校科研机构入驻,为企业的技术突破提供科技研发和创新支撑。
 

    我市以苏、皖、沪30余家高校院所为重点对象,建立了高校院所联络员制度,为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组织开展了产学研“双百双行”、“南京高校滁州行”、“合工大青年人才滁州行”等系列活动100余场次,对接合作项目近1000余项。
 

    人人崇尚创新,人人皆可创新。五年来,我市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放眼当下的皖东大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一批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产品、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产业、创新型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改革创新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政府为我们搭建创业平台,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我们明显感受到滁州市对创业团队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安徽云伙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黎告诉记者,在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天地汇”电商创业孵化器,紧紧围绕我市优势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日益壮大的青年电商创业者群体,利用天使基金入股融资,采取“农产品供应链+青年网商创业+金融资本加速器”的方式,专业定位网商孵化器和专业服务于滁州本地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已经有70多家企业进入“天地汇”电商创业孵化器。
 

    加速壮大的科技孵化器是打造“众创空间”的强有力支撑。“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市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建设众创空间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并从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学生创业、创业辅导培训、融资担保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式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市科技局总工吴流水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已经建设和在建的众创空间及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共计15家,基本涵盖了小微企业孵化、大学生创业、电商孵化等领域。
 

    为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若干意见》、《滁州市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滁州市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等政策,近五年来,推荐8个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申报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队扶持资金,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7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4人、高层次紧缺技术人才568人。其中,建立安徽省院士工作站10个,柔性引进院士11人;建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柔性引进硕士、博士49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6个,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2人。强化科技金融合作,启动了筹建设立天使基金工作,支持大学生创办种子期科技型等企业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为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市还注重以改革促发展、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市公布了市县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市县两级权力精简41.4%,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4.4%,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由800项减少为152项,申报材料减少25%,平均承诺时限由法定40多天压缩到4.5个工作日。在商事制度改革上,从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持续不断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五年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由“十一五”末的1.1万户、5万户发展到3.2万户、12.5万户,民企入围全省百强数近两年均居全省第3位。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3900户,同比增长34.5%。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有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滁州,从不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土壤。在“十三五”的发展中,滁州一定会以更加主动的矫健步伐走在创新驱动的大道上,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