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第六次党代会特别报道:奏响和谐文明的“滁州旋律”

2016-09-19 08:59  来源: 滁州网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奋进滁州展现的勇于实践,开放滁州亮出的包容大气,生态滁州呈现的人情和美,文明滁州展现的温馨和谐……源源不尽的“活水”,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滋养着整座城市的文明创建,为幸福和谐滁州建设有力夯实了基础。
 

    回顾过去的五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同心共筑“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良好态势,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创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主要经济指标冲进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撑和精神文化力量。
 

    五年来,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为重点,弘扬时代精神,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让文明创建之花芬芳皖东大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
 

    五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深入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努力形成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时代风尚。
 

   为了进一步深化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市先后实施“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在市级主流媒体和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同时,充分利用户外广告、公交车、出租车车身广告、楼宇电视、各类LED电子屏等多重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在滁州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015年起,市直及8个县(市、区)规划建设了12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公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让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迎来新风。我市坚持每月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已累计评选“滁州好人”315名,其中66人当选“安徽好人”,5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同步开展道德模范和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2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7人当选省道德模范,1人获评省美德少年;57人当选市级道德模范,20人获评市级美德少年。在市级文明单位中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其中市级道德讲堂总堂活动已累计开展80余场。
 

    持续不断地努力,点点滴滴的熏陶,层层放大精神文明的影响力,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截至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累计已达15万人,建立了10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坚持一月一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滁州移动“心动亭城,爱心100”和凤阳县气象局“气象早餐”分别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创建十佳品牌”和“安徽省文明单位创建优秀品牌”;滁州市“扫黄打非”小天使志愿行动入选省委宣传部2014年创新案例;滁州汽车中心站荣获“安徽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誉称号;雷锋车队队长方怀成荣获“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当选“全国首届学雷锋标兵”。  
 

    五年来,大力推行“以文明做担保,以道德做抵押”的道德信贷工程,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注重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实现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良好风尚也在滁州蔚然成风。
 

    倡导社会新风尚,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榜样的引领。
 

    1.33万平方公里的皖东大地上,“最美教师”朱长海用生命诠释师德大爱、“最美交警”陈昶不惧生命危险救出车祸伤员、“信义大哥”张斌20多年信守承诺照顾多病“妹妹”、“最美新娘”赵南南不离不弃守护重伤瘫痪未婚夫……
 

    温暖的故事接连上演,一幕一幕情暖滁州。
 

    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皖东大地涌现出了大量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他们的事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系列帮扶礼遇政策也给他们带去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然而生活中,不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却因生活困难或因缺乏资金支持,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有德无得”、“好人没好报”……大量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遭遇的道德建设难题难题如何破解?面对群众“好人能当饭吃吗?”的质疑如何释惑?
 

    思索、探索、实践……我市通过金融创新,把道德荣誉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实施“以文明作担保,用道德做抵押”的道德信贷工程,为有改善生活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发展生产资金需求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提供优惠的信贷资金,变资金“输血”为金融“造血”。
 

    通过实施道德信贷,由银行为好人授信,使道德荣誉的无形资产,转化成了金融资金的有价证券。同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调度下,金融机构优化创新金融服务,构建“一个绿色通道、一张易贷卡、一名客户经理”的“三个一”道德信贷服务体系,实行“三优服务”。
 

    道德信贷为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改善生活条件、创新创业和发展生产提供了快捷、优惠的金融支持,好人们利用道德信贷资金实现了生产生活面貌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道德模范”变成“致富模范”。凤阳县首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郑好,2010年获得授信10万元,2015年回乡创业的他苦于缺乏启动资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授信银行申请贷款,在当地文明办、承办银行、担保公司的合作下,3个工作日内就拿到了贷款,目前他的汽贸公司已走上了正轨。来安县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赵强创办的图强文具总公司,因紧急订购原材料缺少700万元流动资金,来安县农商行一方面按规定发放其分档授信额度内的45万元信用贷款,另一方面联合担保公司,简化手续,快速办理,3天就办妥了贷款,解决了企业发展燃眉之急。
 

    好人做好事,贵在坚持不懈。我市通过“建机制、立档案、全覆盖、优服务、重监管、广宣传”等有效途径,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在全社会倡导形成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良好风尚。数据显示,我市道德信贷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16年6月20日,已对全市567名县级及以上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全面建档立卡,对其中符合授信条件的377户全部完成授信,授信总额6.26亿元,其中102户用信额5.28亿元。
 

    五年来,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滁州的目标,着力变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功夫”,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全市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扬优成势。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着民生福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2011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相继制定出台了《滁州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文化滁州的实施意见》、《滁州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评定办法》、《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业动漫业文化创意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市本级和8个县(市、区)每年安排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而从2012年起,更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市直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和县(市、区)目标管理考核,把文化产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予以特别加分,以考核激励促进文化强市建设。自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乡(镇)村文化建设。
 

    过去的五年,文化改革攻坚克难、文化产业发展利好政策频出、文化事业活力不断增强、优秀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吹皱一池春水,一幅绚丽生动的文化画卷正铺展在皖东百姓面前,丰富的滁州文化资源正悄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推动力。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造了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滁州速度”,基本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组建了滁州市演艺公司,演出场次年年增长;合并成立滁州广播电视台,开播频道、自办节目时长不断增加;扶持推动《滁州日报》加快发展,发行量稳步上升。新一轮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出台了《滁州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60项改革任务,目的在于进一步激活文化内生动力,提高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以广度的资源共享促进深度的文化惠民,建成了一个覆盖广泛、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五年来,按照文化强市建设要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已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市本级“三馆”建设有序推进,市文化馆新馆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正在进行陈列布展,市图书馆分馆建成开放,新馆已开工建设。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全覆盖,建成5个县级博物馆。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所有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建有农家书屋,共建成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22个农家书屋。2014年以来,启动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工程,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升级发展。已建成开放26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4个市民文化乐园和8个省、市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20个宣传文化工作创新案例之一。
 

    改革、创新、发展……全市文艺工作者激情迸发、佳作迭出,硕果累累。黄梅戏《孝行天下》荣获安徽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动画片《清流关传奇》入选2014年全省“四个一”影视项目;“画里安徽——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我市《沈浩》、《御侮图强的淮军群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淮海战役之双堆集战役》、《民生工程进万家》等五幅作品入选;凤阳花鼓《春风》亮相2015上海国际艺术节;小品《沈浩探母》、油画《蔡伦造纸》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凤阳花鼓说唱《情满小岗》入选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
 

    立足皖东,树立文化产业发展“滁州品牌”,让“滁州好声音”唱响全国,过去的五年,滁州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连续五届在我市成功举办的“中国农民歌会”,已成为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专为9亿农民打造的国字号公共文化品牌。先后获得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和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2015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首次引入农民赛歌纪实真人秀,将歌会办成紧扣“放歌希望田野,出彩中国农民”主题的文化盛宴,既创新办会模式,内容形式丰富,又节俭合规,体现为民导向,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市、县(市、区)两级文化部门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做实做新,2014年以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连续三年在滁城举办“中国梦·出彩滁州人”演出季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群众近30万人,真正实现群众演、群众赛、群众看、群众评、群众乐。此外,精心打造的“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等均极具特色,惠民乐民,成为滁州本土知名文化活动品牌。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