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看滁 >

【安徽日报】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走进安徽财经大学侧记

2019-01-12 16:11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安徽日报》(2019年01月12日 02版)

 

弘扬敢想敢干的追梦精神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走进安徽财经大学侧记

1月10日下午,冬雨绵绵,寒风瑟瑟,安徽财经大学东校区艺术楼报告厅内却气氛热烈,暧意融融。我省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改革先锋”——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关友江,与来自珠城各高校近千名学子面对面交流。两位老人以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身份,与师生们分享“小岗精神”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1978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夜,严金昌和关友江联合其他16位村民将家人“托孤”,冒着生命危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摁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本。“当时确实是生活所迫,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和师生谈起“大包干”的缘起时,仍唏嘘不已。“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这是改革开放之前小岗村一带流传的顺口溜。“我们都要过饭,那个时候眼泪往肚子里流。我们是农民,有田有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心里不服气呀!”严金昌言语中的那股子“不服气”,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来自基层的强大改革力量。

“红手印”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大包干”精神的见证。“咱们小岗村有两种精神,除了‘大包干’精神,还有沈浩精神。”严金昌老人动情地说,沈浩为村里修建公路、成立“大包干”纪念馆、照顾困难群众、引进技术和人才费尽了心血。村民们两次按下红手印,要求沈浩留任。2009年11月,小岗村村民第三次按下红手印,请求将沈浩同志骨灰安葬在小岗村公墓。“沈浩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感人事迹催人奋进,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如今的小岗人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家家户户住进了小洋楼。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靠党的好政策,我们应当用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严金昌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小岗村,切实感受小岗村的新变化,继承和发扬“小岗精神”,学出真本事回报党和国家。

接地气、冒热气的报告会引起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安徽财经大学青年教师吴艳萍告诉记者,今天,能够近距离面对面地聆听严老和关老两位改革先锋的宣讲,深感荣幸、备受鼓舞。作为一名高校老师,要立足本职工作,弘扬“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积极创新教育平台,深入到学生中去,竭尽全力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两位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小岗村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精彩、新风貌,作为一名90后的大学生,我们应当继承‘小岗精神’,勇敢追梦,努力奋斗,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年轻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大三学生桑国梁说。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