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第六次党代会特别报道:构筑民生福祉的“滁州美好”

2016-09-01 08:25  来源: 滁州网  作者: 网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总书记的话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体现出党委和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滁州,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民心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建设“环滁皆美”家园的美好愿景,到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的铮铮承诺;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白纸黑字的有力数据,到百姓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可喜变化,无不彰显着一个事实:今日之滁州,“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共享”是最基本的发展思路。
 

    根据今年年初的统计数字,过去五年,我市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由76.7%提高到8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4元提高到2419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15元提高到10130元,年均增长12.3%和14.1%,分别高于全省0.7个、0.6个百分点。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委、市政府郑重表态: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十件实事既体现着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人本情怀,也彰显着政府言出必践、兑现承诺的公信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考验着政府和部门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的执行力,以及攻坚克难、势在必行的意志力。
 

    今年,对居住在老城区的滁州人来说,身边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内城河的改造。去年7月,还原内城河滨水景观的内城河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清淤、截污、驳岸、游步道等工程逐项推进,两岸杂乱的建筑次第消失,污水垃圾得到截流清理,河道清淤,护岸加固,古桥修复,目睹着内城河一点点复原,滁州老城居民们的幸福溢于言表。
 

    第一次系统性地推进内城河改造,仅拆迁面积就达到17万多平方米,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大力气要做好这件事。而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意志还不仅如此。市长张祥安调研时多次强调,要把内城河改造项目打造成再现滁州历史古韵的景观工程、精品工程。滁州内城河全长2.5公里,8个月时间拆迁了近1200户,除水体治理、护岸加固绿化,还涉及文物保护以及海绵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周详,有关部门将自然、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工程改造全过程,市民们畅享绿色、生态、亲水的休闲景致指日可待。
 

    另一件让滁城人津津乐道的“实事”是老旧小区改造。破除多年沉疴谈何容易,其间繁复琐碎比新建小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改造工程中,具体实施部门不仅更换了小区中的破损窨井盖,清理、整修、补建了化粪池,对水、电、气出户管网实行了改造;新扩建了公共非机动车库,改建、增建了机动车停车位;对破损、陈旧、风化严重的房屋外墙进行了防渗、粉刷处理;提升了绿化档次,还配建了健身器材。银花西区、北湖小区、凤凰三村……曾经脏乱差的代表如今旧貌换新颜,小区的居民不仅提振了精气神,还增添了自豪感。
 

    还有市图书馆开工建设;市一院加快推进儿童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和南区新院装修、设备安装工程;城南新区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任务超额完成;新增10所幼儿园,其中9所完工并招生,城区幼儿园危房改造工程已完成8所;市福利中心改扩建完成施工配套工程;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挂牌;修缮了市老年大学、腾出市电大用于扩充老年大学办学场所,新增部分老年人活动场所;改造街头游园5个、公厕12座……两年来,党委、政府一诺千钧、说到做到,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让滁州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今年市政府依然承诺十件实事:滁州中合民生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入运营、迁建改造4个农贸市场;改造滁城棚户区2000户和扬天小区、润芳园、清风园、建工大院4个老旧小区;建设市植物园;实施南谯路(明光路至花园路段)畅通工程;建设城北客运站;加强滁城养犬管理;加强滁城老旧电梯维护和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开工建设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建成滁宁公交换乘中心;增加滁城公交、出租运力和公共自行车布点,目前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近年来,我市倾斜更多财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城乡百姓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坚持“项目早实施、群众早受益”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32项民生工程项目及早谋划、抢先启动、加快推进,整体进展顺利。
 

    2015年11月22日,安徽省社科院发布最新的“安徽各地幸福指数榜”。滁州在全省综合排名第七,位居上游。不仅如此,在社会学家制定的26条指标中,滁州有多个单项成绩位列榜首。比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用设施面积和每万人社区公共设施拥有量等方面均排在全省第一名。燃气普及率和用水普及率分别是第二名和第三名。
 

    五年来,滁州人民感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市建成保障性住房14.5万套。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城镇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166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9.2%和96.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教大市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每千人拥有床位数3.3张,净增1张。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均有新进展。五年脱贫8.3万人、帮扶困难职工5.4万人次。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及“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深入一线,帮助群众解决了大批生产生活困难。在全省率先运行“阳光信访”信息系统;5个县成为全省平安县,平安村(社区)创建率达90%以上,和谐共享局面进一步巩固。
 

    家住南谯区黄泥岗镇的杨红琴在家门口的恒利服装厂实现了就业,找到了一份缝纫操作工的工作,每月工资近3000元。她说,这要得益于镇上组织的就业技能免费培训班,让她学会了缝纫、熨烫、女装制版等多项实用技能。今年,我市就业技能培训14453人,占省下达我市1.8万人目标任务的80.3%,拨付补助资金860万元;新型农民培训截至6月底,全市开展培训3213人,开工率占总任务数78%,其中生产经营型1420人、专业技能型310人、专业服务型870人,农村电商人才573人。就业扶持工程方面,开发了2483个公益性岗位,完成目标任务85.6%;开发了85个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岗位,用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实践锻炼。
 

    多年来,我市民生工程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早谋划、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集中有限财力,加大民生投入,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各项民生保障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生工程资金到位72.44亿元,拨付67.04亿元,资金拨付率为92.6%,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实施。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今年,全市参合人数349.3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101.19%。截至6月底,累计受益340.8万人,累计补偿7.67亿元。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8.2万人,占省目标任务67.5万人的100.3%。城镇居民医疗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做到及时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医疗救助、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等项目,均在稳步有序推进。
 

    近年来,党中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更加注重兜底,更加注重扶贫。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扶贫脱贫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头戏,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政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失策、全力推进。
 

    几年前,全椒县六镇镇孙家村农民韩邦宏还是村里的一个贫困户,而现在,他按照村里合作社的要求养了4万只鸡,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近年来,六镇镇依托多山地、林地的优势,通过镇村两级“一村一品”项目,把扶贫重点放在引导农民养鸡致富的路子上;而紧挨滁河的二郎口镇是典型的圩区,当地则把扶贫的目光投在了水产养殖上,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稻田养虾。这是全椒县精准扶贫取得成效的缩影。该县以“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改输血为造血、大水满灌为滴灌”为导向,对山区、平原、沿河等不同地域规划不同方案,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着力发展能够让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2014年共脱贫1369户3539人。2015年在此基础上,坚持联动规划、整体推进,完成年度目标脱贫数2746人,完全消灭了“经济空白村”。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加大财政投入,今年市、县两级共安排扶贫专项2.35亿元,整合资金3.53亿,共5.88亿元;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问题导向,严实加压,紧锣密鼓地完成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精准立项、精准施策”正在抓紧推进中;各地产业帮扶标准陆续出台,扶贫项目启动建设,档案资料不断完善。
 

    为做好扶贫工作,我市举办了高规格的全市扶贫攻坚专题培训会,各地也先后开展了扶贫业务培训,内容涉及农业、民政、人社、卫生等,讲政策、教方法、出主意。凤阳县开展千人大培训,培训到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各村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队长及扶贫专干,切实增强了扶贫干部的帮扶能力;我市还抓好结对到户帮扶,用示范带动精准。按照县镇村户帮扶“四个全覆盖”的要求,市级建立“1112”帮扶制度,市委常委牵头联系1个县,38位市级领导各联系1个乡镇、1个贫困村,包保2户贫困户,发挥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共派出市、县、镇、村四级干部17134人进村入户,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均落实了帮扶责任人,全面解决了贫困户“有人扶”的问题。
 

    精准扶贫,不是把“扶贫羊”送到老乡手中转身就走,而是要开展养殖培训,使他们学会养殖和经营。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路子,比直接给钱给物更加重要。我市突出抓好特色种养业帮扶,各项扶贫政策陆续制定出台;各地“一村一品”、光伏电站等产业扶贫工程项目陆续启动建设,探索出“公司带贫困户”、“公司加贫困户”、“公司安排贫困户就业”、“贫困户抱团成立合作社”、“贫困户托管给合作社”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民的转化。
 

  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