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博物馆位于凤阳新城区市民广场东南侧,与西侧的县图书馆相互呼应,成为新城核心区两颗耀眼的明星。远远望去,在蓝天白云掩映下,以黑灰色调为主的博物馆显得端庄稳重,博物馆南北两侧方形板楼如同厚重的城墙,中间层层叠叠的坡顶有如民居,城墙坚实厚重,对内形成保护;民房错落有致,分割出多个庭院,“城墙与民居”的设计理念营造出丰富的内外空间。
凤阳博物馆外观
博物馆大门朝东,早晨,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博物馆打开大门,迎接参观者的到来。一进大门,是高大宽敞的门厅,门厅中线地面镶嵌着“云龙纹”图案的青铜板,与金銮殿门前台阶中的“云龙石雕”的“云龙”是一样的。正对大门的墙面两边镶嵌着“青铜器花纹图案”的大块铜板,从下到上,很有气势;墙面正中偏下嵌着古“青铜盘”,这些青铜器物图案非常精美,能让人感到凤阳历史的久远。
博物馆序厅正中
门厅正中端放着“镇馆之宝”——巨大的“蹯龙石础”。据说,这石础是目前全国最豪华的都城金銮殿大石础,北京故宫的石础也比不上它。这个石础是中都城大殿柱础中的一件,质地为白色花岗岩,产自凤阳栗山,长2.62米,宽2.52米,高1.25米,重22.2吨。石础中间有圆形突起的础槽,础槽内直径1.2米,内高0.23米,础面雕以翔云图案,础槽突起精雕着飞舞的蹯龙,很有皇家气势。
蹯龙石础
这件石础,一方面是稳稳支撑大殿的石础的厚重,另一方面是凤阳历史的厚重,这种厚重凝结在石础之中,也深深地烙印在参观者心里。
生生不息几千年
博物馆主体展馆分成两层,共有五个展厅,一楼三个主展厅,二楼两个临时展厅。主展厅分别设置了历史文化厅、钟离厅和中都厅三个陈列展览,大概是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理念来设计的。
史前文明展
进入“历史文化厅”,几张图表及简短文字简单介绍了凤阳的历史渊源:凤阳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早在新石器时代,县域内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是钟离国都城所在地,秦汉时设钟离县,隋唐时建濠州城,明清时设凤阳府,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富庶昌盛。这里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里,建有中都城、皇陵等等重要古代建筑群。数千年来凤阳一直是淮河中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地,境内地上地下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淮河中游地区厚重的历史与辉煌。
秦汉青铜器
在“历史文化厅”中,进入人们眼帘的第一件展品是一段象牙化石,从大庙镇射子口村小黄庄出土,是更新世晚期的化石,已有几万年历史,这大概是凤阳最古老的文物了,有了它,就能证明凤阳一带在远古时期已经有大型生物活动。
金董大古堆遗址考古图
在“史前文明”单元,展品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碗、石斧、石锛等,这些陶器、石器颜色以红色、黑色、灰色为主,距今四千多年,多是从位于新城区国际大酒店所在地一带的金董大古堆发掘的。看介绍说,金董大古堆遗址在2011年3月至5月配合建设工程进行发掘,遗址分上、中、下三层文化堆积层,下层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中层属商周文化,上层属宋到明时期文化。遗址内发现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及红烧土堆积等居住遗迹,这处遗址证明了凤阳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证明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元代玉壶春瓶
凤阳县境内曾经是淮夷部落活动的主要区域,县内分布有司王郢、金董大古堆、卫前古堆桥等多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在“商周淮夷”单元展出的卜甲、陶罐、铜爵、青铜剑、铜戈、铜矛等众多物品,每件都有几千年历史,这些文物揭示了凤阳境内商周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见证了淮夷在淮河流域强势建立诸侯国的历史历程,为研究商周历史和淮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明代金发冠与金钗
进入“秦汉钟离”单元,所看到的器物多为铜器和上釉陶器,有铜盆、铜鼎、铜扁壶、陶瓶、陶罐等,这些器物体形较大,保存较完整,可见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已有较大提升。这些器物多是从位于凤阳的钟离古城遗址出土,也有从凤阳境内发现的考城古城址、潘家庄、大宇家、红心塘集子等众多汉代遗址和大量汉代墓葬群中出土。为了让人们了解汉墓的情况,这里还展示了出土的汉代石墓门,并绘制了汉砖墓背景画。
在以上这两个单元中,涉及钟离古国的只有少量文物,在看了后面的“钟离厅”后才知道,钟离古国的很多宝贝都在“钟离厅”呢!
明清瓷器
进入“隋唐濠州”单元,眼前的展品一改早期文物的拙朴,变得比较亮丽精美,陶器少了,瓷器多了,这些瓶、罐、碗等,都上了彩釉,形体各式各样,比较别致。在隋唐时期,凤阳建制为濠州,治所由钟离古城西迁至濠水新建了濠州城。县境内发现有濠州城址、西古城址、搬井遗址、玉蟹泉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见证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凤阳武店到淮南上窑一带是隋唐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寿州窑重要产地,是中国瓷器创烧窑口之一,这处遗址为研究隋唐历史增添了文物资料。
在“明清”单元,展出的展品色彩更加靓丽,各种瓷器也更加精美,形体各异的瓶、罐、碗、盅等,无不巧妙别致。其中有一件彩色瓷坛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坛子上绘制有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他们穿着各色的衣服,做着不同的姿态,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很有灵气。
这个单元还展出了元、明、清时期的几件国宝级文物,它们被专门放在展馆中间的玻璃柜中。其中有明代金发冠和金钗,还有元代玉壶春瓶,青灰色,细颈大腹,釉质细腻;以及元代青釉梅瓶、明代玉盘和明代彩瓷瓶等,这些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制作精美,价值连城。
神秘的钟离古国
出了“历史文化厅”,经过短短的过道,就来到了“钟离厅”。看到“钟离厅”三个字,我想,能以“钟离”布置一个展厅,足见“钟离”在凤阳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钟离古城复原模型
钟离是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的一个方国,都城位于临淮关东边1.5公里,现在仍留有一段高土垄,据考证就是当时的城墙。关于钟离古国,历史上没有专门的史书记载,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左传》中说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钟离,周敬王二年(公无前518年)钟离被吴王僚所灭,后归楚国。《史记》中《秦本纪》说钟离氏出于赢姓,有“终黎”、“终犁”等异称。经考古发掘,几座钟离君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为“童鹿”(即“钟离”),汉代钟离古城出土封泥为“钟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凤阳、蚌埠等地发现和发掘了一批钟离君王墓葬,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实物史料的空白,揭开了钟离国存在的神秘面纱。
这个厅的第一部分是“古城”。钟离城为春秋时期钟离国故城遗址,平面基本成正方形,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偏长约380米,古城内外地表有大量的春秋至汉魏的瓦砾、陶片、铜器小件等文化遗存。
钟离古国编钟
看这个厅展览的物品,多是春秋时代的物件,最惹眼的是一组编钟,大大小小十多件,历经几千年而完好无损,编钟上铸有花纹,十分精美。展柜内还有青铜炉、带盖铜簋、青铜剑、铜箭头等器物,青铜剑刀锋锐利,并雕着花纹,其他器物制作也较精致,这些物品无不诉说着钟离的历史的深远,告诉大家凤阳这个地方曾是一个古国的国都。
这些文物大多出土于当地的几个墓葬,其中最有名的是卞庄钟离康墓。2007年5月,凤阳卞庄基建工地上一座大墓遭到村民盗掘,文物部门追缴了被盗文物,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墓葬为罕见的圆形土坑结构,未见封土,这个墓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石器等文物95件,通过铜器上的铭文,确定了春秋时期钟离氏在淮河中游地区建立了称霸江淮的钟离古国,以及立国200多年后于春秋晚期失国(距今2700年至2500年左右)的大致历史历程。遗址的器物填补了钟离实物史料的空白,解决了钟离国地望、君王世系和历史年代等问题,大致确定了钟离国的疆域范围,为研究江淮地区的淮夷与周王朝之间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馆里不但介绍了康墓的情况,还做了墓的复原模型,让人们直观地看到钟离君王圆形墓葬的独特之处。
这里除了钟离康墓,还介绍了有大东关墓葬和在蚌埠、舒城等地发现的钟离国君墓葬,通过这些墓葬出土文物的交叉印证,进一步证实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
盛世中都城
“凤阳”名字的由来,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公元1368年,凤阳人朱元璋,率领家乡贫穷子弟,在元未战乱中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长达277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的特殊经历,让他对家乡有着特殊感情,称帝后,他在凤阳实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建中都,修皇陵,设府治,置卫所,造寺院、移民屯田。因明中都皇城建于“凤凰山”之“阳”,朱元璋于洪武七年赐家乡名为“凤阳”,并设立了凤阳府,区域最大时为12州28县。
营造中都城复原模型
凤阳,在钟离古国的辉煌之后,再一次进入历史鼎盛期。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为此,他动用了全国巨大物资,调集150万人役,耗费巨资,开始了长达6年的中都营建工程。虽然明中都在洪武八年罢建,却是“明初三都”(中都、南京、北京)规制的首创者,规模最宏伟、质量最坚固、建筑最华丽。
云纹望柱首
由于中都皇城后期的罢建、明末战乱以及文革期间的拆城,明中都城遗址现已残破不全了。在凤阳新城、老城之间,古老的中都皇城遗址尚存,灰黑色的古城墙似乎在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为了展示大明帝国在凤阳留下的众多遗迹,“中都厅”的展览你不得不细细看来。
在“中都厅”,首先看到的是中都皇城复原模型,看到这中都皇城,似乎让人们一下子想到了北京的故宫,两者如此相像。是的,据说北京故宫的蓝本就是凤阳的明中都皇城。故宫由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所建,因古代皇帝要遵守孝道,所以故宫的规模要比中都城小一些,有人说,凤阳的明中都皇城,在“明初三都”中是爷爷辈的,南京、北京的皇城是儿孙辈的,从规模上看,可能是这样吧。
王剑英与明中都
“中都厅”中展出的展品有明中都城字砖、琉璃构建和玉石台基等。其中的“字砖”尤为其醒目。建造明中都城要耗费大量的城砖,需要向全国征集,为了便于检查城砖的数量、质量,需要烧造者在城砖上留下标记,包括烧造单位、烧造时间、提调官或工匠姓名等,于是在城砖上留下了各种文字、代号,这便是“字砖”了。细看这些砖,清晰可见“吉水县”、“安庆府”等字样,有阴刻的、有阳刻的,字迹清晰可辨,“字砖”在其他地方很少听说,这应该也算世间一绝吧。
在“中都厅”,还有很多模拟展现,有当年营造中都城的情景,还有龙兴寺和明皇陵的缩景,这对参观的孩子们来说,比单纯的物品展出要有趣得多。
“中都厅”的最后一个展室,专门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事迹,这在各地博物馆并不多见,这个人是谁呢?他叫王剑英,不是一个很著名的公众人物,但为什么被专辟展室陈展呢?原来他与明中都有着一段特殊的关系。
王剑英,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政经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研究院,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文革期间被下放在国家教育部凤阳“五七干校”。下放期间,他发现了明中都皇城遗址,于是利用休息时间,走遍遗址的每个角落,进行全面考察。此时,正是扒拆中都皇城城墙最严重的日子,他到处奔走宣传明中都,有效缓解了破坏明中都遗址的速度,1975年春,他历时多年撰写的《明中都城考》书稿完成,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1982年3月10日,国务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明中都城遗址不被继续扒拆,并得以重见天日,与王剑英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密切相关,他的研究,使明中都皇城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凤阳人不能忘了王剑英,所以辟了专门展室,把他与明中都皇城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个“外人”尚知道保护明中都历史文化,作为当地人,为了发展,有时不惜以破坏文物、破坏环境为代价,想想太不应该了。回眸几千年的沧桑,现在的我们应该珍惜曾经的辉煌,应该好好保护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凤阳的历史远远不止这几个展厅所展示的,凤阳的现代史、近代史都有许多闪光的地方,凤阳绵长的历史文化遍布全县,渗透到每个地方,可以说,处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小岗的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明中都皇城遗址、皇陵、鼓楼等,这些都是凤阳博物馆的延伸。“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我们相信,朱元璋御名的“凤阳”,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一定会像展翅腾飞的凤凰,迎着光芒万丈的太阳,在祖国的蓝天翱翔。(陈友田)